所以,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流通体制,在当时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而发动民间资本,从事煤炭、蔬菜、服装等等的贩运,成为当时的热门。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有很多是在这个时候靠这个发财的。联想的柳传志就贩卖过电脑和电脑配件,力帆的尹明善贩卖书刊。 矿山有煤,发电厂、热力公司用煤,由中介方(或买家)垫付首金,发货后兑现,从中赚个差价。这就是所谓的对缝儿。其间再加上长途贩运就挣得更多。赵本山干的就是这个活儿。 于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刚刚泛起的时候,在商品流通相当落后即充满机遇的时候,在东北这个重工业基地,依靠当地资源,已经名声大振的赵本山“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狠是大赚了一笔。 当然,所谓“对缝”,常常也和投机倒把,或者叫买空卖空被划上等号,而其本质上就是促进商品流通。投机倒把不假,你得有眼力。买空卖空不好做,关键是靠合作者的信誉。更为重要的是,比较起资本家、暴发户的“原罪”来,赵本山赚的是干净钱。属于老百姓说的,楼下警车响照样睡觉的即不赚昧心钱的那种。 出身贫苦的赵本山,其生存能力和机灵劲儿要高于旁人。“人精儿”赵本山绝不会错过任何一块到嘴边的肥肉的,更何况他当时已经是隔墙吹喇叭,名声在外了。 像赵本山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可以归为“边缘创新”的范畴。不放下自己的主业,乘机捞一把就走。起码是把钱搂到了自己的钱匣子里,可以让自己翻身当家做主人,一改往日的贫困和窘迫。这在民间叫“完成家庭基本建设”——过去无非就是家电、家具和首饰,后来才是住房、汽车和存款。 像南方人那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东北人不敢。只要不违法乱纪,加上政策允许,或者说是钻了政策的空子。但是,如果条件允许,没有谁不动个心眼儿。 外财,也叫横财。不务正业,这却是赵本山的“长项”。从小就被瞎二叔拉着学表演的他,可能压根儿没打算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庄稼汉。上学时也没当过三好学生。 在东北农村,老百姓的眼里,本山属于“二流子”、“不着调”的一群(现在叫农村富余劳动力)。所以,后来即使是在艺术上非常成功的赵本山,也绝闲不下来,净整些别人看不上、做不来、弄不好的事情鼓捣,无论什么时候都“另类”,不管怎么样也得搞点儿“副业”。 正是这类人,是第一批乡进城、发横财、反传统的对中国亿万农民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胆大妄为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反传统的勇气,有一技之长,靠本事吃饭,致富后不忘乡亲——“边缘人”这个词,很适合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