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作为实事求是之学的古典学
2025/3/17 10:24:4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中西古典学共同的学术原则,莫过于实事求是。古典学不是古典时代的学问,而是当历史将古典时代拉开一定距离之后,古今之间有了足够的张力,才成立的学问。并非古代的一切都能成为古典学,必须有,古典学才能成立,便是经籍。古典时代的崇高感,来自厚重文明层累的深邃;古典智慧的神秘感,来自经籍诠释的多重可能性。崇高感与神秘感造成的古今张力,给历代古典学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使得后人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学习古典语言、整理古典文献、诠释古典思想,且在穷年累月的研究之后,总还会有诸多疑问。由此形成的古典学不是让人膜拜的教条,而是必然会容纳不同派别,产生丰富的张力,张力是文明之博大悠久的重要标志。有些古典学者长期钻研文字、语言、文献,有些更注重从中提炼原创性思想,彼此之间还会相互批评、往复争论,以此构成古典学研究的多元灿烂面貌。能够使古典学研究维持一定学术标准,同时又保持思想创造力的,正是实事求是这个极为必要的学术原则。

实事求是的古典意涵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古典文明的精神记载在各种经籍当中。秦火之后,古典时代愈加神秘。伏生授经,高堂生传礼,孔壁出书,在这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中国古典学渐渐展现出其巨大而又难以穷尽的魅力。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两位在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诸侯王。一位是淮南王刘安,网罗众多宾客,纂辑《淮南鸿烈》。另一位是河间献王刘德,重金搜求古书,每得一部,都会精心抄录副本,连同金帛送给原主,自己留下真本。河间国的藏书量不亚于中央朝廷,成为一个学术中心,甚至设立了毛氏《诗》和左氏《春秋》的经学博士,为《毛诗》和《左传》的流传作了学术准备;献王还搜集到一部此前从未见记载的古书《周官》,也为未来的经学革命准备了文献。他收集的130篇论礼文章成为二戴编撰《礼记》的重要来源。于是,班固《汉书》以“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八个字评价河间献王,并特别指出,这不同于淮南王的浮辩学风。

“修学好古”,是推崇古典的一种学术态度。在《论语》中,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献王搜集、整理大量古文献,特别是《毛诗》《左传》《周礼》《礼记》这几部极为重要的经书,这正是对孔子学风的继承。

“实事求是”,则是献王修学好古的方式与态度。这四字连用,此前未见先例。稍微类似的说法有《管子·明法解》:“明主之治也,审是非,察事情,以度量案之。”《韩非子·奸劫弑臣》:“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虽皆就政治经世立说,但将“是非”与“事情”分开来讲,都是一贯的。与此不同,河间献王的“实事求是”无疑是一种学术态度。颜师古注:“务求事实,每得真是也。”班固以其搜求古书之法证成此一学术态度,即:献王不肯满足于二手的钞本、副本,不惜重金,一定要收集尽可能最早的文献,“留其真”,是为了保留文本上的原初信息,就如今天出土文献中的丰富信息类似。这就是“实事”。但述而不作的献王并不满足于文献搜集,他虽未著书立说,但“求是”是一个极为开放的态度,正体现在《毛诗》《左传》和《周礼》《礼记》等经籍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力量。献王的学术意义,并不限于他本人或河间一国,而将贯穿未来数千年的整个经学史。

班固特意比较了河间献王和淮南王的学风。《汉书·淮南王传》虽大部抄录《史记》,却特别增加了关于其学术的段落,不仅提到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而且详述他的敏捷才思,及汉武帝的欣赏尊敬,“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汉武帝要给淮南王写封信,都要让司马相如这样的才子审定初稿,可见对他的重视程度。但正是极度恩宠滋生了政治野心,终至败亡。而对于河间献王与皇帝的关系,班固仅寥寥数语:“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不同于淮南王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河间献王是位本本分分的读书人。直到今天,《淮南鸿烈》仍然是充满了智慧与典故的思想宝库,以“浮辩”二字概括它,不免令人惋惜。然而,对中华文明有更大贡献的,却是没有任何著作传世的河间献王。后人普遍认为,他开启的“实事求是”学风,可以概括汉代经学的风尚,刘向、刘歆的文献整理,许慎的《说文解字》,郑玄的遍注群经,都是“实事求是”之学的伟大成果。

古典学传统的古今演变

但将“实事求是”四个字从《汉书》中唤醒的,却是宋代和清代学者。华夏文明登峰造极的宋代,古典学再次大放异彩。学宗朱子的王应麟将“格物穷理”的精神落实到《玉海》《困学纪闻》等巨著中,又由博返约,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他警醒自己和读者:“盖君子耻一物之不知,伦类不通,不足谓善学。”具体来讲:“实事求是,不敢以臆说参焉;疑者阙之,以俟后之君子。”既要不断求知,又清楚自己的局限,为后学者留下空间。“实事求是,多闻阙疑”,从此成为修学好古之学的最重要诠释。

中国古典学在清代达到又一个高峰。“实事求是”之学全面展开,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路径。惠栋主“信古”,戴震主“求是”,阮元则以实事求是为通儒之学。由训诂以通义理的学术方法,在“实事”与“是”之间形成明确的辩证关系。方东树认为朱子的“格物穷理”正是“实事求是”之学,物就是“实事”,理就是“是”。曾国藩汉宋兼采,以“多闻阙疑”的精神,将书斋命名为“求阙斋”。清代以“实事求是”命名的书斋数不胜数,而实事求是之学由信古之学推展到经世之学和西洋之学,更成为连接古今思想的津梁。

清学各派普遍推崇的实事求是,并非实证科学的原则,而是古典学的辩证原则。对古代文字、文献、史实、制度的学术研究,是进一步诠释其思想义理的基础;但所有这些朴学工作若不落实到经典义理的诠释,就失去了意义。现代中国对古典文明的重新理解,无不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导下展开。殷墟的考古与文字研究,可谓现代中国古典学开启的标志;古史辨派的疑古结论无法成立,但都是被更丰富、更有力的文明材料驳倒的,因而其学术精神反而在争论中得到继承;数字卦的发现与论证,既终结了对《周易》起源的各种臆测,也确证了由龟到蓍的易学思想意义,成为现代易学的真正开端。正是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上,我们才有可能建构现代中国的古典学。汉、宋之学都是现代古典学的先驱而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其学说也都成为古典学史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在现代古典学中,我们却不可能像汉人那样,为了照顾学术体系的圆融,而将矛盾之处强解为夏商周不同时代;我们也不能像宋人那样,为了学说的完整而强行解字,更不会自己写一段文字补在古典文献之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仍然是现代古典学的学术起点。只有在这一精神的滋养之下,我们才可能开启思想上的更多创造。

中西互鉴语境下的古典学规范

西方古典学有着与中国非常类似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在有的学科中,实事之所是被完美展现出来就够了,这是研究的始点。”早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古典希腊文明已经被视为充满魅力的高贵文明,而得到推崇。无论是以希腊语为母语的人们还是周围的其他民族,都崇尚古典时期的希腊文明,争相学习、模仿与继承伟大先贤的著作与生活方式。千年之后,随着古希腊罗马文献的大量回流,欧洲人重新燃起了对古典文明的巨大兴趣,在学习古典语言,整理、编辑、翻译、诠释古典文献之后,靠着古典思想的伟大力量,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文明世界。对古典语言和文献的重视,以及对文明思想的阐发,非常类似于汉宋学者的实事求是学风。但由于尚缺乏一个基本的学术标准与规范,伟大的思想创造往往伴随着相当随意的诠释。时代错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是常见现象。

18、19世纪之际出现在德国的现代古典学学科,是此前古典文献诠释与古典文明研究的继续。它伴随着研究性大学的设置与现代学术规范的形成,更出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主义风起云涌之际,许多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深度参与其中。古典学虽以严格冷峻为其基本面貌,却也是在活泼泼的思想运动的氛围中才能成立。正是由于对古希腊文明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希腊神话与悲剧精神的创造性理解,尼采才会写出《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伟大著作;尼采的对头维拉莫维兹对学院派古典学研究的坚持,却使古典学教育能够代代传承。建立在历史研究和严格学术规范基础上的思想探询,才是现代学术的活力所在。

太多先入为主的现代偏见和思维方式,使我们不容易理解崇高而神秘的古典世界,却更需要以古典文明来平衡现代精神,既要深切理解自己的现代处境,又要在古今张力之间体会古人的生活。思想的追求,是古典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学术的规范,是古典学得以发展的保障。二者的对立统一,乃是古今中西任何时代古典学得以繁荣的辩证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它使古典学成为活泼而非教条、创新而非陈腐、高贵而非狭隘的现代学问。古典学不是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其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了学者对古典文明的敬畏感,但不应将古典文明的崇高感与神秘感固化为任何僵死的信条;古典学也不是实证科学,对古文字与古文献看似繁琐的研究,不应该满足于枯燥乏味的饾饤之学,而始终是人类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古典学更不是故作高深、随意诠释的玄想与空谈,而是始终在古今张力之间、朴学基础上的思想创造。德国古典学家以“北方的希腊人”自居,除了学习用希腊人的语言读书、写作之外,更要学习希腊人的思考方式;中国历代经学家,心目中往往有回望三代的理想,也不仅是因为读三代之书、习三代之礼,更要体会三代文明之所以繁荣活泼的原因,内化三代文明的精神,才能做到回向三代。古典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古典语言、研读古典经籍、追想古典制度。现代学术的规范与方法,使我们见到了许多赵明诚无法见到的古代文物,获得了河间献王未曾读到的古典书籍,而且还能够跨越大洋,看到张骞和马可·波罗都不曾想象的古典文明形态。虽然去古已远,却比汉唐宋清的古典学家,更有条件全面理解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文明定位。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拂去尘封千年的时光,剥开五彩缤纷的成见,实事求是,将成为激活古典文明、返本开新的重要力量。

  ( 0 ) ( 0 )  

  相关阅读:
·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礼仪文化
· 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 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瑞林书院组织学生赴石家庄植物园春游
· 名家谈 | 楼宇烈:让传统回到日常
· 儒见 | 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 以古典学研究,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04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