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一内在要求既扎根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更深植于中华文脉的深厚土壤,始终与人民对生活品质的多元需求、社会发展的时代进程同频共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各种积极因素,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财富,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滋养美好生活的精神养分与价值指引。积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思想文化根基、注入思想文化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既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更能以文化之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而深厚的支撑。
通过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激活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观念,这些观念在传统社会中激励广大民众积极面对各种困难与逆境。我国古代社会自然灾害频发,水患、旱灾、病虫害等灾害常常使劳动人民面临颗粒无收的困境。面对各种艰难和挑战,中华儿女积极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与自然灾害等不利条件作斗争,在积累了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从水患的治理方面来说,我国历史上就有大禹治水、李冰建造都江堰等成功的案例。对母亲河黄河的治理思想更是根据时代的不同与具体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可谓凝聚了中华儿女数千年的智慧。正是有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自强不息精神,我国先民才能够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华民族才能创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不曾中断的奇迹。当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绿色经济、促进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勤勉实干的态度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彰显美好生活的民生温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具有相通性。“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特征,在先秦时期,儒、墨、道、法等各个思想流派都认识到民众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儒家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经典表述,墨家有“兼相爱,交相利”的利民思想,道家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点;法家有“民本,法也”的表述。这些学派中重视民众、讲究维护百姓利益的思想,在后世学说中得到了保留与发展,凝结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对我们当前的社会治理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创造美好生活,目的就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表达,是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通过美美与共的包容精神体现美好生活的品位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要求人综合、全面地发展。美好生活的实现,涵盖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能力、德行、价值、审美等多个维度和多个层次的满足。中国人的生活传统讲究现实的、此岸的幸福,不仅包括了对个人才能与潜力的充分发掘,也包括了人的德行的提升和审美的满足,是一种美的生活。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表达,以成人之道为天下人提供君子品格的培养目标;道家思想以自然无为为理论方法,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成就百姓的利益;法家追求以制度来规范社会的秩序,从而维护家国安全。各个学派之间的思想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生活样态,但最终共同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日用常行,如建筑、医疗、美食、绘画、瓷器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中华韵味。美好生活扎根于中国人精神世界对美的生活的追求,以坚实的物质资料为保障,以满足人们生活美学的精神追求为目标,彰显出德行之美、自然之美、秩序之美以及品位之美,这也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通过和合共生的生存理念彰显美好生活的境界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其中,和合共生既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交往理念,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维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的一种内部准则。美好生活需要有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开放精神。《易经》中说:“生生之谓易。”“生生”不仅指道对于万物的生成作用,还指万物生成之后物与物之间的生生关系,同时也指人类与道、物相通的生存属性。这是和合共生观念在传统思想中的源头性体现。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和合共生体现在对人身体生长与健康的重视,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强调爱护身体的重要性。从人与万物的关系看,我们自古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大禹采用疏导的策略成功治理水患,正是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体现。从人与道相通的生存属性来看,和合共生表现为一种生存的境界,可以从审美的眼光来欣赏万事万物的生存样态。美好生活,需要万物和谐的生存境界。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