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优秀传统家礼的特色及启示
2025/9/22 14:08:18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传统家礼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特质的鲜明标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传统家礼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等级尊卑等糟粕,但其蕴含的文明精髓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优秀传统家礼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涵育模式,积淀了丰富的家教智慧和育人经验,凸显了义仪相濡、礼乐相谐、礼法相济等教化特色,不仅在传统社会的家礼传承和家德家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当代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义仪相濡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此称谓突出了礼的道德意义,即礼仪背后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境界。“礼义”是内在的道德准则,而“礼仪”则是外化的礼节仪式。礼的重要性及核心当在“义”,“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礼记·郊特牲》)儒家视礼义为做人安身立命之本,“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荀子从本体论的高度对礼义的价值如此概括:“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荀子·天论》)“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的经典论述,体现了孔子对理想人格的期许,“义”为内在德性(质),“仪”为外显规范(文),文质兼修方称君子,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优秀传统家礼的“义”与“仪”是彼此滋养的共生关系,“义仪相濡”是优秀传统家礼的鲜明特色,借此实现了伦理道德的生活化嵌入。一方面,是将伦理道德具象化为礼仪行为。《礼记·曲礼》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通过冠婚丧祭通“五礼”,传统家礼将抽象的儒家“五伦”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使伦理秩序可视化、可操作化。另一方面,是在礼仪实践中涵养道德人格。传统家礼借助仪式化行为培养家族成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意识,通过冠礼、婚礼等仪式赋予人生节点特定的道德意义,实现“以礼载道”之教化目标。以传统成年礼“冠礼”为例,“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冠礼“三加冠服”仪式(缁布冠→皮弁→爵弁)象征责任进阶,“弃尔幼志,顺尔成德”(《仪礼·士冠礼》)等勉励祝辞及精心设计的仪节内含深刻的道德意蕴,涉及对人品德行以及责任感、使命感的殷切期待。“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礼记·昏义》)的传统婚礼仪轨,则是“夫妇有义”的具象化表达。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礼仪文明的双重属性——既承载着内在的价值追求(礼义),又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仪)。传统家礼“义仪相濡”的教化智慧,为当代礼仪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一,当代礼仪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礼义为体,礼仪为用”的双重进路。礼仪实践的终极目标在于涵养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其二,当代礼仪文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精神层面,要深入挖掘传统礼义的当代价值;在实践层面,要创新礼仪表达形式,使其真正成为“道德自觉—行为自律”的转化枢纽。总之,当代礼仪建设应当以“德诚于中,礼行于外”为圭臬,在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文化精髓的同时,构筑兼具中华气韵与现代特质的文明生态,使“礼义之邦”焕发蓬勃生机。

礼乐相谐

优秀传统家礼始终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信仰的和谐统一,若要真正达到“德辉动于内”(《礼记·乐记》)的境界就离不开“乐”。“乐”原指音乐,但含义已超越音乐,包括一切可以陶冶性情、激发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活动。儒家认为礼非外在的强制规范,而是基于人性的自然情感。“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礼记·坊记》)的论述,揭示了礼是“情动于中”的自然表达。而“乐”恰是通过内心情感的触动与激发,使人在内心和谐、心性陶然的基础上自觉认同“义”、遵行“仪”。“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志·乐略·乐府总序》),精辟阐述了“乐”和“礼”的独特关系,即通过外在规范与内在感化的有机结合,以“礼”修身,以“乐”治心,构成礼乐相谐的文明教化体系。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种“礼以道行,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传统家礼培育道德人格的核心机制,彰显了中国伦理教育的独特智慧。

传统家礼通过情感化载体建构了“礼乐相谐”的多元实践体系,其典型范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类:其一,仪式中的情感升华。《朱子家礼》规定祭祀时奏《蓼莪》以激发孝思,堪称“乐教”典范;传统婚礼通过演奏或吟诵《诗经·周南·关雎》表达含蓄、真挚的爱情观,将道德训谕巧妙融入审美体验。其二,环境中的艺术教化。徽州民居“琴棋书画”雕刻与《朱子家训》匾额相映成趣,形成了空间美育的环境营造;山西王家大院以“鹿鹤同春”等砖雕隐喻“六合同春”的和谐寓意,以实现“目染成习”的浸润式教化。其三,心学传统的创新实践。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顺儿童天性创作的《训儿篇》乃传统家礼教化的典范之作,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家训歌诀启发良知,是“以乐化心”平民教化路径的呈现。

“礼乐相谐”的智慧揭示了德礼培育的本质规律,即在理性规范与感性触动的辩证统一中建构“情理交融”的培育体系。这一教化特点为当代道德建设和文明养成提供了重要启示:应当建立“情感唤起—价值内化—行为外化”的递进育人机制。具体而言,首先通过“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情境体验触发情感共鸣,进而引导情感体验向理性认知转化,最终实现道德自觉向文明行为的自然过渡,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理想境界。

礼法相济

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中,礼与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唐律疏议》开篇所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以及《汉书·陈宠传》所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皆是儒家礼法一体治国方略的经典表述。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的著名论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治理的根本规律:法律惩戒虽能遏制恶行,但唯有德礼教化才能培养真正的道德自觉,完善的治理体系应当实现制度约束与道德教化的有机统一。从家礼教化的视角审视,礼与法虽同属行为规范体系,却各具特色:“礼”以道德感化为本,通过禁于“未然”的柔性约束“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记·经解》),是治于内的自律;法则以强制惩戒为用,凭借惩于“已然”的刚性规范,维护基本秩序,是治于外的他律。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法相济”的完整教化链条。正如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所言:“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礼法相济的教化模式,在传统社会的家礼教化和家政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卓有成效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礼发展中,以郑氏、颜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堪称礼法实践的典范、宗族教化的标杆。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义门,凭借十五世同堂的家族治理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法双轨制”:在“礼”层面,通过每日晨会诵读《郑氏规范》、每月朔望祠堂讲礼等柔性方式,持续性强化伦理教化;在“法”层面,设立“监视”一职专司家法执行,采用《劝惩簿》记录、“劝惩牌”公示等方式,构建起“教以人伦大义,不从则责,又不从则挞”(郑文融等:《郑氏规范》)的惩戒机制。此外,“礼法相济”的教化特点在《袁氏世范》的“情法兼顾”、《温公家范》的“德刑并用”等家训中均有体现。而《颜氏家训》的“礼先法后”原则,则进一步彰显了儒家“德本刑用”的治理理念,体现了对德礼教化优先性的坚守。

“礼法相济”深刻体现了优秀传统家礼教化中柔性规范与刚性约束的辩证统一。其一,构建伦理自觉与制度约束的协同机制。通过礼仪教化培育社会道德根基,借助法治手段捍卫社会秩序底线。只有实现“以礼养德,以法护序”的良性互动,方能构建有温度的文明社会,确保有力度的公平正义。其二,完善预防性社会治理体系。以道德教化和礼制规范为基础,形成“防患未然—价值引导—行为矫正”的完整治理闭环,将社会治理的关口前移。总之,善治既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文化的柔性滋养,前者决定社会运行的底线,后者定义文明发展的高度。唯有在法治框架下舒张礼治的温情,于礼义熏陶中筑牢法治的根基,方能最终达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善治新局。

  ( 0 ) ( 0 )  

  相关阅读:
· 优秀传统家礼的特色及启示
· 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方遥: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指引
· 稷下学宫与诸子时代的理论融合
· 王阳明家书中的智慧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2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