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画一直是咱们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国粹。但国画创作近年来似乎不太景气,因此有人喊出了“拯救国画”的口号。那么,艺术是不是需要拯救才得以存活?国画是不是真有拯救的必要?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使得我们长期存在着某种“恋祖”情结。作为中国的国粹——国画似乎也概莫能外。数千年其艺术似乎没有太大创新,应该是它“没落”最直接的原因。
与此同时,一些大师已经被神化,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已经成了金科玉律,他们的审美观往往成了判断一副作品好坏的坐标,至于他们的作品,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的,都无一例外地成了珍品。这样一来,致使有意对国画进行改良创新者缺乏最起码的勇气。如果谁真的要斗胆这般做,那就意味着他将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既不能把这种改良后的作品称之为国画,也不能称之为西洋的油画或水彩画。
因此,在国画的构图与线条甚至意境中,我们都有一种大同小异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正是不断地依样画葫芦重复自己,使得国画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如今有些国画艺术家,把自己没能将国画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推究于观众的鉴赏水平与文化素养,这实在是一种偏见。
在同情心超越了艺术价值之时,我们对着国画喊出“拯救”的口号,这是否有点贻笑大方?艺术存在的理由应该是它的价值,而不是它的名称。所谓艺术价值,它的取向应该是直逼我们内心的一种心灵共振,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美以及心灵上的慰藉。国画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向来都是以含蓄隽永与意境深远而著称,追求的是儒家哲学的中庸之美。
记得我们曾几何时做过“拯救”京剧的尝试,比如在京剧中加入电声乐队,加入打击乐,想搞成中西合璧。事实上那种拯救是失败的,因为它缺乏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种打着拯救旗帜的改良,如同在中式的房顶上再建立西式的城堡,既不协调,又显得不伦不类,这种拯救,只能是对艺术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杂交”。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国画艺术不需要拯救,而是需要在传承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和创新突破,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的国画艺术家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不断地发扬光大、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少一些无谓的争论,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在国画艺术面前,墨守成规者显得市侩,亦步亦趋者显得无能,传承创新者显得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