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孝老爱亲 > 正文
 
杨德碧
2012/4/11 20:03:11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chuan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 与丈夫结婚后,她大度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 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继续赡养着与她毫无血缘的父母。 19年如一日,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倍至。 扛着锄头、背上背,挖土种菜、挑粪施肥、栽秧挞谷、犁田耙田,别人一家人做的事,她一个人做。 天不亮就出门,渴了喝口井水,饿了强忍着,累了就在田埂上坐一会儿,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栽秧挞谷。 丈夫去世后,好心人不断地给她介绍对象,公婆也不停地催促她再婚。但只要有人上门提亲,她提出三个条件让邻里乡亲都唏嘘不已。   她是杨德碧,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孝顺儿媳的“三次留守”] 简介:杨德碧,女,41岁,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二社村民。   事迹:她与现任丈夫一起赡养前夫的前妻的父母,19年如一日地对两位老人孝顺有礼。   原声:“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我都要一直照顾两位老人。”   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与丈夫结婚后,她大度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继续赡养着与她毫无血缘的父母。19年如一日,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倍至,她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孝老爱亲的美德,她就是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二社村民——杨德碧。   她成为特殊的儿媳 杨德碧:黝黑的脸庞,憨态可掬的笑容,伴着浓重的乡音,谈起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她爽朗一笑“没啥子嘛。”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妇,却有着火热般滚烫的心肠。中国文明网 侯海英 9月17日摄   吴明超前妻在和他结婚不到一个月就跑了,1992年,22岁的杨德碧与27岁的吴明超喜结连理,而坐在高堂上的长辈中,除了杨德碧的双亲和吴明超的父亲外,还有吴明超前妻的父母(刘永禄和王光明夫妇)。婚礼的酒席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在贺喜的同时也都纷纷猜测:“吴明超娶了杨德碧后,还会留在前妻的家中赡养前妻的双亲吗?杨德碧会愿意照顾丈夫前妻的父母吗?”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在结婚的第一天,杨德碧就给“公婆”换上了新床单,铺上了新垫絮,并毫无芥蒂唤两位老人为“爸妈”。在这个约50平方米的土墙瓦房里,四人重新组合成了一个家。   为了改善拮据的家庭状况,在征得两个老人的同意后,吴明超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所有的家务农活全落到了杨德碧一个人的肩头。她每天很早起床给“公婆”弄完早饭后就扛着锄头、背上背篼到田地里去挖土种菜、挑粪施肥、栽秧挞谷、犁田耙田,别人一家人做的事,她一个人做,回家后还要洗衣煮饭、剁草喂猪;到了农忙时节,她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渴了喝口井水,饿了强忍着,累了就在田埂上坐一会儿,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栽秧挞谷。
  ( 0 ) ( 0 )  

  相关阅读:
· 陈礼国
· 朱清章
· 王现伟
· 李建珍
· 杨德碧
· 陈九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733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