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都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目标指引和重要遵循。其中,一个很耀眼的主题,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突出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象表达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国梦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共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人旗帜,同时也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突出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体现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没有中国精神的发扬光大,没有文化强国的建设发展,就不会有中国梦的完整实现。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这就将文化建设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要求文化建设承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样一些新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此拥有了更为明确具体而又高远开阔的历史支点和前进方向。
自觉肩负起并实现好这样的历史使命,我们就能够用穿透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深邃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就能够站在国家、民族、人民的历史高度把握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就能够用更强大的精气神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巩固和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培育起来的“魂”。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在全社会巩固和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用它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理想信念是引领社会发展、指引人生前行的灯塔。巩固和坚守我们的共同理想信念,是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的基础和前提。就我们的整体事业来讲,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理想信念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就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来看,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做人做事就有了强大的精气神。
社会的前行有胜利也有困难,个人的发展有顺境也有逆境。如何做到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中,高高举起理想信念的旗帜,去培育,去巩固人们的精神定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这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毫无疑问,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前进过程中,必须高高树起的精神引领,必须努力实现的根本任务。
三、汇聚和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是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加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在全社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文化建设要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就必须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积累的优秀道德风尚,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一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二是要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三是要继承发扬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积累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作风,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等。四是要以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涌现的英模人物为榜样,用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新的正能量。
四、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的动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但是,我们面临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并没有因此而减轻。文化体制机制与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充分激发和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体制改革还处于进行时。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围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精心落实这些部署,就是为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顺利前进提供制度保证。
有了部署,还需要有实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能否竞相迸发的关键一招。但是,到今天比较容易改的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在这种新的背景下,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一是要自觉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吸收并受益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深化改革的成果。要跳出文化看文化,增强大局意识和战略思维,把文化改革放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局中来统筹谋划,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紧密结合,协调推进。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些要求,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与基本原则。落实这些要求,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历史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在这条道路上,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气神所在!
(作者:陈晋,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