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国之本在家:家风教育忧思录(之三)
半月谈家风教育调研小分队
2015/5/11 14:55:36 来源:半月谈网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穿越千年的智慧:家训文化新启迪

    鲁迅先生曾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中说过:“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代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释和体现,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有“道”,家训有“器”,道器合一。从《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朱熹家训》《了凡四训》《朱子家训》到《曾文正公家书》等,一系列家规、家训、家书、家道、家教中蕴含着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的家风是社会风气、公序良俗、公民道德的精神源头。

现代社会急速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嬗变,中国传统文化能给当下家风塑造提供怎样的智慧和启迪?

传统名门优良家风的千年滋养

科甲连第、人才辈出、家业辉煌……历史上涌现出的传统名门大都有明显的家族文化特征和独树一帜的家风,对当今文化建设和世风改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山东桓台,因齐桓公筑戏马台而得名。县城西行15公里,即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城。380多年前,王渔洋生于此。作为新城王氏族人中最著名的一位,王渔洋是一代廉吏,还被誉为“一代诗宗”。

明清时期,新城王氏耕读传家,子弟考中举人、进士的数不胜数。自1541年迎来最早的进士到1903年最后一名举人,这个家族繁盛长达3个多世纪。

王氏家族兴旺的原因在于其绵延不断的家风传承。新城王氏家祠忠勤祠工作人员文井刚告诉半月谈记者,新城王氏素以“家法恭谨”著称,族规家训独具特色。在这个原本是王氏四世祖王重光祠堂的家祠内,一进门便见到一面影壁。影壁背后刻有王氏最早的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桓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新城王氏十九世孙王超对记者说,初祖王贵从外地迁至新城,重农立本;二世祖王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三世祖王麟始获功名,王氏重教的家风开始形成;到了四世祖王重光,总结出最早的成文家训,并至今记载于家谱。此后每一代继续丰富和发展家训,但核心没有变,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读书、道义、正己、报国。

对于王超而言,在新城王氏的族谱上,他的名字是王履超,严格遵守家族取名规则。新城王氏族谱中收录了2万族人,能够联系到的共有10万之多。今年清明有200多人参加了祭祖,包括王超在内的族人在忠勤祠齐声背诵了雕刻在影壁后的那些家训。

在2014年出版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除新城王氏家族外,还有另外27个家族。以清朝开国的第一位状元傅以渐为代表的聊城傅氏是其中之一。研究傅氏20多年的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范景华说,聊城傅氏注重培养子女,从政者勤政爱民,无一贪官污吏。

傅以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授太子太保,加少保。他是康熙皇帝的老师,被人称为“阁老”。在傅氏的家谱中记载了家规:“族中有放荡子弟不务正业或滥充官役者不齿;族中有伤风败俗腼然无耻有玷伦常有辱先人者出谱。”

“现在的傅氏子孙谨记不能辱没祖宗,应以前世为榜样,不苟且偷生,不蝇营狗苟。”傅氏第十七代孙傅尚范对记者说。

花甲之年的任万平,有着多重角色——山东平原任氏第22代传人,著名哲学家任继愈的堂侄,通德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家族企业的第四代传人。庆祝家族企业成立百年之际,任继愈先生手书“义利并存,守义则久”,赠与任万平。

“做买卖,不追求利润就不是合格的生意人,但不坚持道义就不是合格的人。无义就没有灵魂,企业就不会持久。”任万平说,企业的经营接力棒已传到第五代,每代人都有各自的经营理念,表述或有所不同,精神却从未偏离“义”字。

有些历史遗迹,会随着时光流逝而磨灭;有些则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锃亮。说起乡土名人,山东省德州市的市民大多会说出“田雯、清朝二品大员、户部侍郎”等关键词。以田雯为代表的德州田氏,已在当地延续了600余年。

在德州市城西一套普通的二室一厅民居里,半月谈记者见到了81岁的田志恕老人。老人虽已年至耄耋,略有耳背,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据老人介绍,在明代永乐年间,田氏家族便从河北枣强县迁徙而来,自己已是田雯第12代孙,田雯则是田氏家族的七世祖,目前仍有近200名田氏后人居住在德州。

当被问及田氏家训时,田志恕老人取出四卷本《安德田氏家谱》,其收录的《家训篇》由田雯书写。“子孙才分有限,然不可以不使读书”,是其中醒目的劝诫。“我父亲既经商又懂得医术,我是以高级工程师身份退休,两个儿子也都从事工程师工作。”田志恕直言,历数家族科举史,德州田氏并不显赫,田雯之后更无高官出现,但耕读的习惯始终陪伴家族延续。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文化世家的共同特征。”《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主编、山东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教授说,一个文化世家,在儒家伦理主导下,历经数代发展,往往形成具有自身家族特色的家规、家训、家风。

除了儒家传统文化腹地齐鲁大地,传统家训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传承。在山西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祖居于此的裴氏家族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续至今2000余年。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

裴氏家族为何能够人才辈出?在家族第78代后人裴建民看来,这与裴家严明的家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密不可分。“为了激励后代上进,裴氏家规中甚至有苛刻的规定:‘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从政者行惠民之法,习文者出不朽之作,研习者留济民之术’。”裴建民说,先人治家智慧结晶穿越千年,还在滋养着这个家族。

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指出,历史上大家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尤其是宋朝之后,家训很多,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其表现形式除了专门著述外,还有不少散见于一些诗文作品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刘清之《戒子通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周恩来伯父周贻庚所立家训)……此类家庭教育诗文箴言琳琅满目,影响深远。

寻常巷陌、草根人家的“孝友家风”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除了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之家家训文化绵延不绝外,一些由民间最普通家庭晒出的家风、家训、家书,同样传递着各种正能量: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励志勉学、宽厚谦和等。

在湖南岳阳县渭洞笔架山下,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的村落——张谷英村,因建村祖先叫张谷英而得名,有600多年历史,全村2600多口人。

来到张谷英村的大门前,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耕读继世”,下联“孝友传家”。村里74岁的老人张胜利告诉记者,这副对联是张家祖先为后世子孙立下的安家立业之道。

翻开张谷英族谱,“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等家训映入眼帘。村民对张氏族谱里的16条家训诗和5条族戒词都耳熟能详。家训诗是“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性,正蒙齐,存心地……”族戒词是“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淫荡,戒贪忌”。

时至今日,这里人业余生活大多仍是看书;串门聊天时,每家每户房门都不上锁,邻里之间彼此相互照应,互帮互助。岳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甘治国告诉记者,正是在这种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族戒熏陶下,张谷英村多年来是一方净土,从未发生过凶杀偷盗案件。

今天,该村虽有很多年轻人外出读书务工,但只要家中有老人,必定尊崇“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至少留下一名子女在家照顾老人。在这样和睦的环境下,村里出现很多长寿老人,四世同堂的家庭有60多个。

“乐心助人真善美,虚怀若谷恭谦让。”吉林长春市民肖春梅告诉记者,这句家训是公公的父亲定下的,公公又传给了她和爱人。“公公是名军人,退休后依然坚持尽一己之力帮助身边人。这条家训已经开始影响我的孩子。”

“孝敬父母美名扬,端正品德莫相忘。不孝无德人伦丧,遵纪守法记心房。夫妻和美家兴旺,和睦邻里守相帮。子弟勤学力图强,勤俭节约福绵长。”这是78岁的刘成福老人定的通俗家训。

刘成福是新中国木模万能铣的第一位操作者,也是中国汽车城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音乐家。他说,这些家规家训成为塑造孩子们良好性格、优秀品质的标准。

“从这些民间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可以看出良好家风所产生的道德力量。”吉林长春市妇联副主席杜影说。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有较多的民间家书留存下来,使我们透过那些发黄的故纸,触摸普通人的历史,感受其喜怒哀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告诉半月谈记者,“民间家书中蕴藏着大量的家训文献,可以使我们去探寻传统家训思想在普通家庭中的传承与演变。”

张丁说,民间家书里的家训有个特点,它是软性的,不是刚性的,即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谈话式的,娓娓道来。伴随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亲情表达,听者比较容易接受,有些还留有互动的痕迹。

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家庭传承好家风,一些热心公益的市民也在助人过程中创新家风。“我就是你的拐杖”,是长春市柏合爱心模拟新家的家训,户主李桂梅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李桂梅,又名柏合,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她赡养母亲十多年,在母亲去世后,她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成回报社会孤寡、残疾、特困群体的大爱。她在2012年3月与长春市社会福利院孤寡老人姜春礼结为爱心模拟家庭,每月都去探望“老爸”,并为其按摩理疗。

一次,99岁的姜春礼在李桂梅搀扶下出门时,发现拐杖忘带了,李桂梅从内心说出了一句:“我就是您的拐杖!”以后,随着模拟新家的老人和志愿者不断增多,很多志愿者就把这句话当成家训传承下来。

促进家训文化转化复兴,融入当代生活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瑰宝,对其传承发展有助于打通核心价值观通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心灵之路。近年极力倡导建立中国家训学的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认为,传统家训虽不再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伦理文化遗产,其久经淬炼而蕴含的忠、孝、仁、义、勤、信、廉、耻等伦理精神,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

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原会长孙小琪表示,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了解自己本土民族文化传承,而过去几十年,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一到两代人中是削弱、缺失的,现在是补课的时候。

海南省妇女儿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家林中伟教授说,要大力复兴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把家风弘扬与治理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传统大家族的家庭结构已瓦解,转变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如三口之家),但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辈际家风传承依然重要。

近十年来,家族文化研究渐受重视,《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选择一大地域文化圈内若干世家进行分类,全面挖掘传承家族优秀文化资源,这在全国是首次。

许多家训经典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精华远远大于糟粕。《朱子家训》问世后,曾使“江淮以南皆悬之壁”,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之作。半月谈记者在南方一些家庭采访时注意到,不少人家堂屋仍悬挂着用毛笔书写的这篇只有500余字的“治家之经”,其中有许多名句,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祖孙相传,家喻户晓。

中国家教文化的集大成者《钱氏家训》,于2013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起历代其他家训,《钱氏家训》在篇章结构上增加了“社会”和“国家”两篇,在“国家”篇中开篇就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从家族责任走向社会责任是其高于一般家训的地方,也成为钱氏家族人杰辈出的深层文化基因。仅近现代以来,从钱家就走出了上百位重量级的各界人物,许多属于杰出的父子档:钱穆、钱逊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学森、钱永刚父子;钱学榘、钱永佑、钱永健父子兄弟等。

在钱氏家族后人、上海社科院专家钱运春看来,《钱氏家训》可以与“中国家训”通用,在当下中国社会推广。这部家训采诸子百家经典、诸姓氏家训的精华,不必也不应为钱氏一家所拥有,而应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

今天培育与弘扬核心价值观,仍有必要向传统家训文化宝库再回首、再认识,从历史深处汲取启示和力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玉花举例说,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元素在传统家训中大量存在,涉及诚信立身、诚信交友、诚信为官与诚信经商等各个方面,如《姚氏教训》提出的“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等箴言值得借鉴,古为今用。

复兴家训学和家训文化,应当强化问题意识,将传统家训教化内容、途径方法与当今时代特点和民众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陈延斌呼吁,当前亟须直面现实问题,让家训学从书斋走向生活,凸显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新城王氏、聊城傅氏都认为,先辈为官清廉的事迹正是如今提倡的廉政文化,应进一步挖掘和转化。对家训中的“非读书之人勿汝友也”,王超则有不同看法。这句家训初衷是告诫族人要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但放在今天,交朋友不应有此成见。

王超认为,对家训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比如理一理家训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摒弃某些有局限性、不合时宜的东西,把祖宗敬畏文化、崇尚学问、厚道处事、正直做人等事迹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开来,让后裔族人特别是孩子们看得懂,让家族文化活起来。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曾撰写过现代版《戒子蒙训》:阅书健体,积日得习;勤俭自立,莫贪便宜;意发即谋,见贤思齐;遇挫择省,多哭无益;学玩尊序,规范有毕;温故而智,不弃误疑……赵雨林说:“现代家训要从小处着手,不讲大道理而教给大智慧,积日得习,省己教人,使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处事的本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呼吁,国家应当制定以传统文化为蓝本的家风教育标准,并上升到法律形式;注重利用传统节日、人生重大时刻等节点,如在结婚这一人生重大时刻,对子女进行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勤俭持家等家风教育。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家训已超越了家庭范围和家族意识,化为校训、乡规等,赋予家国天下的情怀,成为涵养现代公民精神的有益源泉。浙江嘉善县一所小学把《了凡四训》的“功过格”修身方法运用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能量少年”评比。浙江省从2013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农村文化礼堂,传承家训,推广新型村规民约。当下,浙江省又在广泛开展“树最美家风、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

当今中国,无数父母在苦苦寻找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翻开厚重的中华文明历史,其中关于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的思想奇珍遍地,当代家庭教育的重重困惑,许多都可以从先人的智慧遗产中找到答案或获得启迪。当然,需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对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推动构建当代人的道德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篇参与采写记者:刘宝森 张颖 王菲菲 周楠 赵叶苹 张莺 李美娟 赵琬微 仇逸 范春生 萧海川)

  ( 25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088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