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钥匙·基因·根本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医药学重要论述的体会
作者:苟天林
2015/12/21 17:04:29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CFP

CFP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最后阶段的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目标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近年来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学的一系列论述,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药学的早期探索和运用,为中国古代强国提供了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的致辞中,习主席说:“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清楚地记载着下列事实:我们民族的先祖远在新石器时期,“有巢氏”构木为巢,到西安半坡遗址、杭州河姆渡遗址,在人们居处的进化中,已包含了抵御风霜雨露、野兽毒虫,以维护生命的经验;从《韩非子·五蠹》所载“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和《礼记·礼运》“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到北京山顶洞人使用的纺轮、带孔的骨针、骨锥,则反映了人们衣着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火的使用和用火技术的发明,几乎是各处人类生活遗址发掘中最显著的标志,它在人类生活史、卫生保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存人命、演八卦、创古文,开辟早期畜牧业、早期农业的同时,适应人的生存需要,又“尝味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夭亡”,甚至为了救民之疾“尝草木之滋,一日而遇七十毒”“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针灸是中医特色之一,砭石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就针灸、砭石,在我国古代典籍《左传》《山海经》《黄帝内经》中,多有记载,砭石实物在近年考古遗址中也屡屡发现。特别是山东微山两城山和嘉祥县宋山先后发现的石画像针灸行医图,生动说明了砭石针灸在古代维护人的生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的“世界强国”,表现在方方面面,仅就从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人口来看,就是有力明证。开始,据古人类学者对“北京猿人”遗址中发掘出的近40个个体骨骼化石研究,其平均寿命很短。死于14岁以下者,占1/3还要多,活到50~60岁的,只有2.6%。即使到山顶洞人时期,死于童年的仍高达43%,能活到五六十岁的仅有14%。只是因为我们的先祖在创造文明的历程中,对维护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健康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创造,人们的平均寿命才逐步得以提高,人的繁衍才不断得以延续。

    据西晋《通典》《后汉书》记载和美籍华人段纪宪等研究,世界上最早的人口统计在公元前2200多年古老中国的夏禹时期,“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那次“数万民”的人口数为1350万。到中医药科学体系形成,《黄帝内经》产生时的汉代,人口已达5960多万,相当于今天多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

    到唐代,以药王孙思邈的两部《千金》为代表,形成了古代医学之集大成;据《唐会要》《旧唐书》记,那时的人口统计以户数计,唐·开元十四年为41419712户,以最低每户3口人计,则是124259136人,远超一个亿。

    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我们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一样,也不时经历战乱和灾害,我们的地理环境并不特殊,还有大面积的高原和沙漠。但是,我们却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首先要归功于中医”,正是生生不息、一以贯之的中医药学对人的肉体、对人的生命,对人的健康的支撑和维护,延长着人的寿命,保障着人口增长;也正是这众多人口,与生生不息的劳动与文明相结合,成为推动我国古代数千年世界强国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2.中医药学的丰厚积累,熔铸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根本

    当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的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承发展,到了亚历山大时期,“整个文化有了巨大变化”“希腊古文明在世界中失去了文化上的领导地位”,中医药学却不同。自中医药科学体系形成至今2000余年,无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历朝历代,东西南北,都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献身中医药事业。据李经纬教授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收录,从古至20世纪中叶,对中医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历史人就有6200余人,马伯英教授在专著《中国医学文化史》进一步选出的代表人物也有490人。

    同时,以《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为代表,形成了中医药学的文献体系。据2007年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1949年前中医古籍为13455种,加上台湾现存的690种,合计14145种。在反映古代中华文明成果的三部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中,中医药文献所占比重也是很大的。如此庞大的中医药文献体系,在人类文明各分支的文献积累中,也无二见。

    而且,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医药科学还形成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师徒传承到医学教育,司法管理到口口相传的多种注重实效的传承机制。

    不仅这些,更重要的是,数千年来,中医药学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它的丰厚积累,浸透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基因,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医药学一以贯之的医道医理,生动有效的医法医术,无穷无尽的医方医药,治国治人治病的杰出功能,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和根本。

    这个基因和根本就是:以“群经之首”《易经》为代表的宇宙观、世界观,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自然观、道德观,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人生观、生命观。这些经典,虽然作者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也有差异,但却核心一致,像一整块钢铁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医药学集中体现出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思维”“整体观念”“‘三治’功能”“医为仁术”和“中、通、平、和”等主要思想内涵,几乎涵盖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中医药学中,这些思想内涵与人的生命密切结合,使这些理念表达得更生动、更深刻、更系统。正如马伯英教授在《中国医学文化史》中明确指出的:阴阳五行学说“最完整的体系形式要在《黄帝内经》中才真正见到”。这一点证明了哲学在与医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医学对中华文明古代哲学“同样有重大贡献”。

    例如,《易经》的太极和太极运动的六十四卦,反映了古人对大小宇宙,对天、地、人和各种事物统一性的认识,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运行规律的高度概括和理解。《老子》和《庄子》重在“论道”,形成了与《易经》相通的世界观;同时,又兼论“治国”和“修身”,形成了崇尚规律、道法自然的自然观。《论语》在《易经》和老、庄的基础上,全篇贯穿着“仁者为人”的思想。孔子系统讲个体修养、“君子”人格,系统讲人际交往,处世之道和伦理关系;系统讲安定天下的政治方略,德治仁政,主张以人为本,为官廉洁,举贤授能;系统讲思维方式,提出了“仁者爱人”“中庸”“权变处事”“和而不同”等思辨理念;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学思并重,学行统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等等。

    《黄帝内经》引述上古经典《太史天元册》对宇宙、天、地、自然的认识:“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由此提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基本认识。贯穿《黄帝内经》的气化理论,形成了人的精神与形体相统一,人的精、气、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重于形体的基本认识;藏线学说、经络腧穴学说形成了人的形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同时又内联全身、外联自然的基本认识。在这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人的生命必须顺应天地自然大道,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天地自然一气所化的气在,生命则存,气去生命则亡;进一步形成了中医维护生命健康的养生和疾病治疗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基本思维模式,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生命观。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医药学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分支中,唯有中医药学仍然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并称之为“奇迹”,含义的确是很深的。

3.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澳大利亚“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中,对中医药学本质的揭示,对中医药学发展前景的展望,使大家深受鼓舞。十八大之后,总书记自2013年3月出访欧洲和欧盟议会,到最近对美国、英国和联合国的访问,在历次出访和对几十个国家的访问中,以特有的中国智慧,谈文明、谈文化,谈和平、谈主权,谈合作、谈发展,解疑释惑,广结友谊,奏响了一曲又一曲中华文明的黄钟大吕,受到国际社会的由衷敬佩。在国内,总书记至今先后30多次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生动深刻地阐述了治国理政的许多重大问题,深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拥护。

    学习总书记关于文明文化和中医药学的系列论述,我们不仅对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又具有共同价值的中华文明有了系统理解,而且,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识。

    一是人类的文明文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的历史发展、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二是中医药学是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不断创造、传承、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上通天,下通地,中贯人身、人心,博大精深。中医药学所具有的“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大格局中,从治国理政的大方略中阐述和运用中医药理论,为我们今天充分认识中医药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文化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树立了榜样,作出了示范。

    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实现人类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中医药科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党和国家进一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真组织、系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要按照“五种资源”新定位,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认真落实“四个全面”的总要求,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谋划、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我们正处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

    例如,国家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这些目标,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施。颁布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8项目标、11项重点任务,56项国家层面的具体工作和7项保障政策和措施,大多数已经落实。

    例如,在实现中医药事业发展“入宪”的基础上,盼望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稿的八章、六十六条,对中医药事业的性质、定位、功能、人才、发展、管理等各方面的法制化,必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以“国医大师”、中医“名医”、“名家”、“青年优秀人才”等各层面的代表人物为主体,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教学、医疗、科研基地、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例如,以“一带一路”和“中医中药中国行”为标志,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中医药宣传普及活动遍布全国,影响世界。“把中医药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医药事业率先为‘一带一路’大战略服务”,已经展现出良好态势。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自信、道路自信、文明自信、信仰自信。一句话,总书记系列论述所表达的,就是广大人民的自信,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文化和中医药科学的自信。

    (节选自“第二届中医药科学大会”上的发言,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光明日报原总编辑)

  ( 0 ) ( 0 )  

  相关阅读:
· 共铸文化传承新辉煌:现代书院和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 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 用什么丈量君子人格
· 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 瑞林书院教学成果展圆满举办
·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02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