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3月3日下午,孔子学堂读书会“新媒体与国学传播”论坛在北京问天阁孔子学堂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等组织的相关负责人,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国防大学、日本法政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蔺玉红、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海峰等专家学者围绕新媒体时代国学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国学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找到完美契合点、媒体人该如何做好“国学+”、国学传播的符号化和标志化等问题发言。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做主题演讲。鲍鹏山指出,传播要有前提。传播的文化内涵应当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价值的基本趋同。如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哪里?价值在哪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要搞清楚。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定有其内在的性格。我看有本书上说,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全世界最有内涵的,这句话我是赞同的,这便是中国人的内在性格所给世界所留下的印象。鲍鹏山认为,文化功能是否有明确的对应性和趋同性很重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应当具有可识别性。他还提到了孔子像和孔子奖的规范化使用问题。“耶稣形象是很容易辨识的,不论是什么版本,当那十字架出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挂在上面的那个人就是耶稣。而在我们中国,对往圣形象的辨识度是很低的,一位白须老者雕像一出现,你说他是孔子也可以,说他是老子、孟子、庄子等等都可以。这让我们无法准确辨认我们的圣人。对于孔子像,我不说标准化,但至少可以标志化。”鲍鹏山建议,孔子奖的使用,“应当主要在教育、文化领域,但绝对不能用在商业领域。你看西方,有没有人拿耶稣、拿摩西等设立一个奖,然后去盈利?没有。因为对圣人有敬畏之心,因为他们本来就属于全社会,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财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定要防止孔子奖和孔子像的污名化,使用必须要规范,甚至需要立法保护。”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做总结发言。王大千认为,“国学+新媒体”应当在两个词上下功夫——整合与融合。“整合就是要把各种社会资源汇总到一起,广结善缘,广开言路,形成抱团取暖之势;融合就是在整合的基础上,各方互动、交流、分享,提升整体传播力,在此基础上,再找到适合新媒体发展的个性化道路。”此外,王大千还介绍了中国孔子基金会所创办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孔子学堂,并对堂训“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以及“堂文化”作了精彩解读。
这次论坛还向社会发布了《“新媒体与国学传播”倡议书》,号召全社会新媒体自觉肩负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担、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创”方针、弘扬向上向善正能量而团结协作、交流互通、共创共享。
此次论坛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网络传播》、中国孔子网、《儒风大家》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为本次论坛的指导单位。论坛由国际儒联副秘书长高长武主持。
(责任编辑:郭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