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原创评论] 传统文化入高考,功夫在平时
2016/10/11 14:40:16 来源:四川文明网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明年高考考试内容将出现变化。据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消息,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发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多个考试科目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其中,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10月10日《新京报》)

  高考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考核,至少有两大好处。一者,是对日渐落寞的传统文化的无形拯救。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以及日韩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城市人群、娱乐工具中间,地位越来越尴尬,人们哈韩、哈日、哈美,认为这就是在追求时尚、追求新潮、追求另类,却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少有青睐,甚至不屑一顾,不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割裂与断层之忧。高考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考核,无疑是在社会上树立一个导向性标杆:该重视传统文化了!

  二者,能倒逼中小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倒逼中小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精神的脉。在我国古代,“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传统文化之兴盛。然而,到了当今社会,长期以来,与社会追逐时尚趋同的是,我们的中小学因为考试不考传统文化,便不给学生教授传统文化,除非语文课有所涉及。学生也几乎不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当高考增加了传统文化考核,学校与学生想不重视都不可能了。

  高考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考核之后,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不能回避。一个是老师“如何教”的问题。比如语文高考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数学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老师如何教授这些传统文化才是关键。千万不要只让学生在高考前夕“临时抱佛脚”地死记硬背,在平时就要注重这些知识点的传授和积累,且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和积累。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奏效。

  另一问题是“如何考”的问题。高考考传统文化应具有普适性——照顾到不同考生的学习实际。今年北京语文高考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作为作文题之一,选取陈忠实描述陕北“华阴老腔”的散文段落作为材料,考查考生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没读过陈忠实那篇散文、没在电视上接触过“华阴老腔”的考生,一时不知“老腔”为何物,以至于有网友吐槽:谁叫他们不看春晚?高考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考核之后,更要避免考核的传统文化太冷太偏。(何勇海)

  ( 12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724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