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礼仪非儿戏
2016/10/28 10:07:5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将中国称为“一个如神圣礼仪般存在的人类社群”。年复年,日复日,礼仪生活交织着种种敬意与温情,在我们这个和谐大邦世代传承。

  《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社会关系方能稳固。抛弃“礼”,社会发展将会失去平衡。

  目前来看,餐饮礼仪、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成人礼、婚礼等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去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涵义,甚而成了表演、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礼记》将之概括为“礼之本也”,“万世之始也”。它是各种礼的根本,夫妇合两姓之好,而后繁衍子嗣传宗接代以至于无穷,才为国家兴旺发达、长久存在创造了基础条件。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会写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希望您的女儿能够嫁给我,与我一道治理国家,祭祀宗庙社稷。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要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所以,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都是这个意思。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内心的尊重。今天,这一仪式演变为夫妻共同向双方父母敬茶。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基本精神是为了彰显中国的孝亲之道。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我国多地有用“驴板车”迎娶新娘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公婆代替毛驴拉车迎接新人,新郎父母脖子上被挂上铃铛,或被戴上高高的帽子,一边吃力地拉着新郎新娘,还要在地上学“驴打滚”,旁边的众人尽情拿他们取乐,有人对老人挥鞭,有人往老人嘴里塞干草。含辛茹苦的父母把孩子养大成人,婚后也被置于如牲畜般使唤的境地,怎能不令人唏嘘心寒?婚礼上,很多新郎也都吃尽苦头。去年冬天,日照一位新郎被闹婚的几个壮汉扔进温度零下的海水里,冻得浑身发抖。陕西榆林的蔡某更是为了躲避闹洞房,不慎从六楼坠下,抢救无效死亡。另外,新娘更是难逃此劫。诸多成年男性借此机会毫无避讳地对新娘进行言语侮辱,甚至性骚扰,严重损害到女性的尊严,对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郊特牲》)此等对社会有害无益的陋习,该收场了。

  “闹婚”是原始婚姻的一种遗迹。闹婚的缘起,有两种说法。其一,按照恩格斯的研究,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过程中,原始婚姻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女子要通过“赎身”才能换取自己的贞操权利,即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献身于男子们或由部落首领、酋长或巫师行使对新娘的初夜权。其二,根据英国历史学家麦克伦南的研究,在实行族外婚的原始部落,一集团的男子要携同族人用暴力从其他集团为自己抢劫妻子,在举行婚礼时其友人和亲属都可以提出对新娘的权利。中国的抢婚和闹婚风俗也与原始婚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梁启超曾做出分析,《易·屯卦》爻辞“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即是古时抢亲的掠影。但是,李衡眉先生多次强调,掠夺婚在华夏族古代是个别的、非常态的现象。先秦儒家也并未将“闹婚”这一环节纳入到婚礼仪式中去。在中国最早的一部礼制汇编《仪礼》中,男方去女方迎亲,并不会遇到刻意刁难,也不会暴力哄抢,而是临别前父母对女儿进行叮嘱教导;在女方到了夫家之后,并不会受到恣意调戏、野蛮闹婚,而是“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礼记·曾子问》)。

  礼仪等同于文明。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人性所特有的道德和对生命的敬畏。自周代,开始设定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后来延伸出士人之礼。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推广。主要原因是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遭到了贵族阶层的阻碍。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炫耀门第、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制、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白虎通义》)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于他们生活方式的“礼俗”(杨志刚《“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皆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和专属。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到诸多限制,只要有此意愿,皆可以“礼”修身。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充分说明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将“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良好契机。

  《光明日报》( 20161010 16版)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6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