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论语》别解七则
2016/10/28 10:39:58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学而时习之”

  作为《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历来为注家所重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云:“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唯言“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似于义未安。日常生活中,匹夫匹妇乃至蒙童,皆可言人不我知,何待“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

  沿着钱先生的思路,窃以为此三语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夫子自道,二是对弟子而言。“学而时习之”,既是孔子自己的学习过程,也是他对弟子的训练过程。“有朋自远方来”,对孔子而言是弟子自远方来,对弟子而言为同门自远方来。旧注说“同门曰朋”,这里有同门和弟子二义。“人不知而不愠”,一是孔子谓其自身修养已经达到较高境界,二是对弟子修行效果的期盼。因此,此章实为孔子的教育方针,而成为君子,乃孔子的教育目标。

  文中三个“不亦”也值得玩味,有退而求其次之意。可以想见,此章当为孔子政治事业受阻,壮志难酬,晚年悲愤归鲁而专注于文化教育事业时所发,难掩自我安慰的悲伤。

  另外,本章被编排在《论语》之首,也与孔子思想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笔者曾提出,孔子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年以“礼”为核心的教化思想、中年以“仁”为核心的内省思想和晚年以“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思想。在《论语》中,“学”的主要内容是礼,所以以“学而时习之”居首,暗示着孔子思想始于学礼。至于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编排在《论语》末章,则意味着孔子思想以形上学为归结。

  “无友不如己者”

  《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历来争议很大,学者多断为两句。我们认为,以断为一句为宜,旨在强调交友要以忠信为主,就是说,交友首先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忠信之人,然后再看他是否有其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曰,如果人人都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那么胜于己者亦不与自己交友矣,这样一来,岂不是大家都无友可交?这种理解当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周围的人,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反之,自己也总有胜于别人,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因此,大家都可以互相成为朋友。只有那些顽劣不化,一无是处之人,才不值得我们交往。

  “攻乎异端”

  《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何为“异端”?一般解释为他技,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学说,或不正确的言论。如何晏《论语集解》说:“异端,不同归者。”皇侃《论语义疏》说:“异端,谓杂书也。言人若不学六籍正典,而杂学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但戴震说:“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东原集》)焦循《论语补疏》曰:“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钱穆亦云:“异端,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由此达彼。若专就此端言,则彼端成为异端。从彼端视此端亦然。”

  我们以为,“异端”的含义,从《论语》本身即可找到答案。《子罕》载孔子语:“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所谓“异端”,其实就是“两端”;“攻乎异端”,即“叩其两端”。正如朱子《论语集注》所说:“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因而,本章大意是,分别推究事情的两端,就没有祸害了。

  “诲女知之乎”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本章“诲女知之乎”之“知”,当今注家咸释为知道之“知”,但问题是,就字面意思看,尽管可以把“知之”解释为“对待知的正确态度”,但绝无“对待不知的正确态度”。

  或许意识到这个问题,俞樾《群经平议》说:“此‘知’字与下五‘知’字不同。下五‘知’字皆如字,此‘知’字当读为‘志’。《礼记·缁衣》篇:‘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郑注曰:‘志,犹知也。’然则知与志义通。‘诲女知之乎’即‘诲女志之乎’,言我今诲女,女其谨志之也。《荀子·子道》篇:‘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韩诗外传》亦载其事,并与此章文义相同,而皆以‘志之’发端。然则此文‘知之’即‘志之’无疑矣。”俞说确有坚强的文献依据,但仔细推敲起来,“志之”和“诲女知之乎”在语法结构上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一个动宾结构,意思很明确;而后者却两个动宾结构(“诲女”和“知之”)并列,并不符合古汉语语法的惯例。

  我们认为,从“是知也”一语看,本章是解释什么是“智”的,故“诲女知之乎”之“知”,亦当读为“智”,这样本句当作“诲女知乎”。至于“之”字,则涉下文“知之”之“之”而衍。因而,本章大意为:“由呀!我教你什么是智慧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罕言利”

  《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本章有两种断句,一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把“与”解释为及、和。但问题是,从《论语》看,孔子谈论“命”达八九次之多,至于“仁”,则出现频率最高,怎么能说“子罕言”呢?对此,杨伯峻认为:“《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少的。”这种辩护,显得有些牵强。

  第二种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将“与”解释为赞许。不过,这样一来,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孔子对利,尤其义利关系,于《里仁》《子路》《宪问》《尧曰》等处多有言说。

  因此,以上两种意见恐都不可取。从两个“与”字看,这里所表达的应该是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但同“与”字不同,“言”字并不具备表达态度的功能,所以很可能是个误字。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字呢?尽管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孔子世家》所引此章和今本《论语》并无差异,但我们欣喜地发现,据程树德《论语集释》,此章“《史记·孔子世家》引作‘子罕与利与命与仁’”。作为《论语》研究大家,程树德的说法一定是有根据的,何况他还提到,金代王若虚的《史记辨惑》曾就此提出疑问:“司马迁并以此言为‘与’字,岂传写之讹欤?”也就是说,王若虚看到的《史记》此处也作“与”字。我们知道,今本《论语》是在汉代三论即《古论》《齐论》《鲁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三论中,《古论》出现于景帝末年,最为原始。《汉书·儒林传》说,司马迁曾从孔安国学古文,司马迁也说自己“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其中当然包括《古论》,这正是司马迁引文的来源。

  因此,“子罕与利与命与仁”为此章的原貌。根据文义,我们将此章读为“子罕与利。与命,与仁。”大意是:孔子很少赞美利。他赞许命,也赞许仁。这种理解,是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的。

  “法语之言”

  《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此章争议不大,但细心的俞樾注意到:“‘法语之言’一句中‘语’字‘言’字迭用,甚为不辞,殆经师失其读也。此当以‘法语之’为句,‘巽与之’为句。皇侃《义疏》解‘与命与仁’曰:‘与者,以言语许与之也。’此云‘巽与之’,其义与彼相同。两‘言’字并属下读,皆语辞也。”(《群经平义》)俞氏或许没有意识到,“法语之”不是也“甚为不辞”吗?

  我们怀疑,此处也有误字,“法语之言”的“之”字,很可能为“正”字之误,或涉下文“巽与之言”的“之言”而讹,或因二字形音相近而讹。“法语”为合乎法度的话语,正言即平正的言论。如此全章大意为:合乎法度的话语和平实公正的言论,能不遵从吗?据其改正错误是可贵的。顺耳赞美之词,能不喜欢吗?对其加以分析辨别是可贵的。喜欢而不分析,遵从而不改过,那我就拿他没办法了。

  “色斯举矣”

  《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正如杨伯峻所说:“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有夺文,如朱子说:“此上下必有阙文。”(《论语集注》)也有人认为有错简。至于文句的解释,亦众说纷纭。如关于“色斯举矣”,皇侃《论语义疏》认为:“谓孔子在处观人颜色而举动也。”而朱子的解释是:“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论语集注》)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则云:“‘色斯’者,状鸟举之疾也。与‘翔而后集’意正相反。‘色斯’犹‘色然’,惊飞貌也。”关于“共”字,虽然大家都读如“拱”,但如何解释却又生分歧。有人释作“拱手”,有人释作“供给(食物)”,有人据《尔雅·释诂》释作“执也。”关于“嗅”字,有人读如字,有人认为当作“呜”,有人认为当作“叹”,有人读为“狊”,释作“张两翅之貌”。

  我们认为,此章既无阙文,也无错简。“色斯”以王说为是,“共”为“拱执”之“拱”,“嗅”则以读为“狊”为宜。

  如此,则一幅绝美的场景跃然纸上:孔子师徒漫步山中。突然,一只野鸡嗖的一声从草木中惊飞,在空中盘旋一会儿而后徐徐落下。孔子唱道:“山梁上的雌雉,时运好呀!时运好呀!”见老师这么高兴,弟子们也来了兴致,性急好勇的子路猫着腰一下子捉到这只野鸡。但他只是助兴,并非真的想据为己有,所以很快就松手了。只见那只受惊的野鸡张开两翅,扑腾几下就飞走了。就像曾点所描述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画面一样,为人们所称道孔颜乐处,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关于子路捕捉又放走野鸡之事,又见于《吕氏春秋·审己》篇:“子路揜雉而复释之。”“揜”,同“掩”。这就进一步证明“共”当释作“执”。

(郭沂,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552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