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黼黻”考释
2016/11/28 9:23:4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黼黻”二字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先后经历了同一花纹上的华美颜色、衣物或器物上的美丽花纹或图案、华美的礼服或器物、华美的辞藻等多层含义的嬗变。

  从早期文献载记来看,“黼”“黻”二字很少连用,《尚书·顾命》篇成书于西周初年,篇中三次出现“黼”字,一是“狄设黼扆、缀衣”。“黼扆”即“黼依”,《周礼·春官·司几筵》有:“王位设黼依。”“黼扆”是饰着黹形花纹的屏风。二是“敷重篾席,黼纯”。“黼纯”是指饰着美丽花边的席子。三是“王麻冕黼裳”。“黼裳”则是绣着黹形花纹的下裳。《顾命》中这三件器物皆为天子所用。《诗经·大雅·文王》:“厥作裸将,常服黼冔。”《毛传》曰:“黼,白与黑也。冔,殷冠也。夏后氏曰收,周曰冕。”郑玄笺云:“殷之臣壮美而敏,来助周祭。其助祭自服殷之服,明文王以德不以强。”屈万里先生说:“黼冔,当是饰有黹形花纹的帽子。是文王仍让殷士带殷冠助祭以表示周人给殷士的尊荣并不把他们当作亡国奴看待。”《诗经·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及黼”就是金文里常见的“玄衣黹屯”,即是饰着黹形的花纹玄色衮服。“黻”字最早的出处应当是《诗经·秦风·终南》篇,其文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这里的君子,《毛传》以为是秦襄公。“黻衣”则是饰有花纹的上衣。《论语·泰伯》篇赞美夏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此处“黻冕”是指饰有花纹的帽子。

  对于“黼”“黻”的解释,刘起釪先生认为是贵族衣服上不同形状的花纹,以之来表征贵族地位。而屈万里先生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证,认为“黼”“黻”实为相同的花纹。商早期《雷云纹平足鼎》上就已经出现这种纹饰,因在青铜器上没有颜色的区分,只以“黹”形说明此类花纹。这些花纹在西周时期青铜器上已十分常见,在衣物、篾席上也出现了这种花纹且已经有了颜色的不同。殷周时期的席子和衣服由于质料易朽,现今已无法看到,但那时代的陶器和铜器,有些还保持着“两己相背之形”的花纹。这种花纹,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变幻多端,但仔细分析却仍然可以看出它两己相背的本来面貌。

  “黼黻”二字在战国晚期以后的文献中较为常见。从文献记载看,穿“黼黻”之衣者皆为天子或诸侯,显示出饰有“黼黻”纹饰的是高贵、华美的衣物。金文中所载接受“玄衣黹屯”之赐的人,虽然身份不确定,但从其文来看他们至少也应该是公卿一类的重臣。因其本为青铜重器及高贵衣物上的花纹,西汉始有将其指代华美高贵礼服的用法。如《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汉书·贾谊传》:“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荀悦《汉纪·武帝纪六》:“天子负黼黻,袭翠被。”《后汉书·张衡传》:“士或解短褐而袭黼黻,或委臿筑而据文轩者,度德拜爵,量绩受禄也。”《拾遗记》:“员峤之山名环丘,有冰蚕,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色五采,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投火,经宿不燎。唐尧之代,海人献以为黼黻。”以文锦为“黼黻”,亦当是华美衣物。

  “黼”“黻”以不同颜色的配合形成华丽的色彩,由此引申出华美的辞藻,用作修饰文辞。《北齐书·文苑传序》:“其有帝资悬解,天纵多能,摛黼黻于生知,问珪璋于先觉。”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黼黻其辞,云蒸而电激。”明宋濂《〈郭考功文集〉序》:“文学侍从之臣,亦皆博习经艺,彰露文采,足以……摅其献替赞襄之益,致其黼黻藻会之盛。”“黼黻”作为修饰文辞在使用过程中,其使用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唐代诗人那里出现了使动用法,即“使华美”之意。如柳宗元《〈非国语〉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语,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后世之耳目。”此处“黼黻”即是使文辞华美之意。作为修饰文辞,“黼黻”继续得以发展生发出华美壮丽之意,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九月桃花记》:“桃李不借力于东风,而春色必叨荣于桃李,籍以增辉万物,黼黻河山也。”这里“黼黻”是描述山川、河岳之壮美。

  《白虎通》曰:“朱草,赤色也,可以染绛,别成黼黻之服,列为尊卑之差。”“黼”“黻”的出现其本意就是要区分贵族地位的高下与尊卑,代表着严格的等级规范,由此成为爵禄代指。唐崔湜《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雅尚冲漠,脱落人事,鼎钟黼黻,罔汩其志。”唐钱起《寄任山人》:“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睢州志·艺文》:“又如袁司马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黼黻枫猷,争光日月,贮列金滕。”茗荪《地方自治博议》:“天子无独断之力,民间有参政之权,衮冕黼黻,悉不足以炫燿。”“黼黻”的爵禄之解又引发出辅佐之意,唐柳宗元《乞巧文》:“黼黻帝躬,以临下民。”宋周辉《清波别志》:“(米芾)困于资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润色帝猷,黼黻王度。”

  因为“黼黻”一直是华美的代名词,因此与“黼黻”相关的成语也多保留着“黼黻”的华美之意。如“黼黻文章”,《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杨倞注:“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原指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黼黻”的古今之意已相去甚远,“黼黻”原为黹形花纹,最早出现在古彝器铭文中,亦作为祭祀器物的修饰花纹。后世多用作修饰华美的祭祀礼服,因此自其出现时起就被赋予了吉祥、华美、高贵之意,也成为天子、诸侯、贵族的专用词语。有美好意蕴的词语都有着较强的活力,“黼黻”在其原意的基础上不断派生出“黼黻文章”“黼黻皇猷”“黼国黻家”等词,更成了华美、礼服、辞藻、爵禄、辅佐的代称。《荀子·富国》:“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黼黻”出现的本意是通过纹饰的区分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分,因此古人作了雕琢玉器、刻镂器物、织造不同色彩的礼服,以辨别每个人的身份,并不追求色彩是否美艳。但是贵族们由于地位崇高,“黼黻文章”成为炫耀社会地位的资本,而音乐、宫室则转变成为享乐的工具,所以,“黼黻”逐渐被后世给予了各种新的解释,而使其有了更丰富宽泛的含义。(徐新强 马士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68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