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标准《太极图》
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太极图》的创作灵感,是来自于“仰韶文化”中的舞蹈,来自于“仰韶文化”中的舞蹈旋转,是来自于舞蹈旋转中的旋涡。 我们从以下出土文物的图片中,就可以看出,《太极图》是怎样地从舞蹈到旋涡,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的。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水纹旋涡(图片来源于网络)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花纹旋涡(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纹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旋涡纹。并且,这些旋涡纹,不一定就是水的旋涡纹。有时,花儿也能够形成旋涡纹。那么,为什么“仰韶文化”那么钟情于旋涡呢?为什么花儿也能够形成旋涡呢?旋涡,在“仰韶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含意呢?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舞蹈旋转旋涡(图片来源于网络)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舞蹈旋转和鱼旋转(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原来,旋涡来自于“仰韶文化”中的舞蹈。 图四与图五中,都是由舞蹈的旋转,形成同心圆,然后,同心圆进一步地高速旋转,就形成旋涡了。 而且,在更细致的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了,舞蹈中的人们,都是手拉着手分成两部分的。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所有的旋涡都不是单一的,而都是成双成对的。 这就是说,两部分人是形成了互动的双方,在跳舞。 而且,他们的互动又是有讲究的。就像图四中央,两个相对的黑点,是表明双方都有一个“头”。两个“头”的后面,就各自拖着一个“大尾巴”。 而正是这两个“大尾巴”,各自以自己一方的“头”为中心进行旋转,才形成了两个旋涡。 又由于两个旋涡之间是互动的,所以,舞蹈方旋转,最后就变成了这样子:
“屈家岭文化”出土之纺轮上的“太极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从“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纺轮上,发现的一些旋转图。这幅图中右下角的一个图形,就和我们现代的《太极图》相差无几了。 “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4600年,分布于长江中游。她的来源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她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她与“仰韶文化”在江汉地区前后重叠。 “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分布于以华山为中心的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的广大地区。 而“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类型,距今5000-4000年。 虽然其年代较晚,但是,由于她距离中原较远,所以,文化上,特别是思想意识上,没有中原地区发展得快,也是有可能的。 从“马家窑文化”中的舞蹈旋转图、各种旋涡图,到“屈家岭文化”中的纺轮旋转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太极图》的演变过程。可以肯定地说,《太极图》来源于“仰韶文化”之舞蹈中的旋转,来源于舞蹈旋转中的旋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