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从既有的历史起点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华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模式,其每一步探索与实践都深深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到“民惟邦本”的治国思想,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到“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底蕴,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作为主体挺立起来,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是万物之灵,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同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众重视现实和现世的人间生活,追求的是稳定、实际、可达成的“美好生活”,强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和家庭和睦,即“此岸”的世俗化生活,而非宗教所指的“彼岸天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世俗化的生活态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体现。如,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逻辑,以及追求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更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朴素、最真挚的追求。
值得提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思想传统在防止“异化”现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日益重视生活状况和质量的改善,这是历史进步。然而,这有时会受到“异化”现象的阻碍。其中,最常见的是资本至上逻辑扭曲人们的合理生活。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没有资本,经济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然而,资本自身还有增殖的本性,若失去合理边界,会失控并蔓延,导致人的“异化”,即剥夺人的主体地位,使人成为资本扩张的工具。这不仅会损害民众利益,还会破坏社会合作和团结,引发冲突,造成巨大社会损失。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众基本生活的世俗化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理念不谋而合。
正是因为这种契合性,中国民众才能广泛接受并认同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而更加重视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种文化共识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和道德基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更是其方向选择的核心所在。如果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进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规划和蓝图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于源自农耕文明,并在此深厚土壤上孕育出辉煌灿烂文化的中国而言,保护环境、尊崇自然、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自古以来便是贯穿社会主流意识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像在西方文化中那样剑拔弩张的对立,而是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万物生命间息息相通,处于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中。这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万物深刻洞察的智慧结晶,也为当今中国推进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致力于将这种古老而深邃的生态智慧转化为实践行动,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新成就。这包括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同时,也包括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2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过51%。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7.5%,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在世界各国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已经从以往的“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在现代化的早期阶段,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的现代化起飞是与对外扩张侵略相伴而生的。对外侵略和掠夺是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原始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而中国从未踏上这条充满征服与掠夺的道路。中国是一个专注于在本国土地上开展农耕经济生活、辛勤劳作的国家,一直采取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向自身寻求必不可少的生存动能的行为方式,以此维系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新时代,这份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和平基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之中。我们倡导“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模式,强调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应携手并进,共享发展机遇,共克时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不仅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精准概括,更是对中华民族和平理念的现代诠释。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对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更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未来世界格局的远见卓识。我们深知,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繁荣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因此,中国始终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通过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不仅深刻而强劲地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发展与繁荣,更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韧性,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稳居世界第二。这一非凡成就,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与成功实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中国始终保持着国防开支的相对克制与理性,这一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胸襟,即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国的国防支出无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国民人均国防支出、军人人均国防支出等都是比较低的。具有和平发展属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帮助和带动,对于国际公平秩序以及世界和平局面的有效维护,也都能够说明中国对世界现代化的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