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儒见 | 房伟:礼乐文化的历史流变
2025/1/8 8:45:39 来源:文化示范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礼乐被誉为中国文化之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礼,旨在规范外在行为;乐,重在陶冶内在情操。礼乐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古代中国的典章制度、伦理准则和个体身心修养等诸多层面,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也因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

礼乐源于事神致福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活动,乃祭神的供奉,则是娱神的歌舞,先民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免灾致福。考古发现表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礼乐在社会制度层面的初步建构就已生发,这在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礼器制度等方面均有展现,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发展的基石。

礼乐文化孕育于远古,兴起于三代,并在西周时期定型和成熟。周人尊礼尚施,是典型的尊礼文化。从《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的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当完备,公务活动、生活日常、揖让进退等都有相应的礼乐体系进行规范。除了礼制的完备,周代尊礼还体现在礼乐文化精神的革故鼎新。在周代人看来,国家的兴衰存亡皆取决于之有无与厚薄,周公制礼作乐,正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换言之,西周时代在损益上古礼仪形式的同时,还赋予礼乐尊道崇德”“明德慎罚等价值理念,尊礼崇德由此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鲜明底色。

如果说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礼乐文化的社会基础,那么孔子则进一步将礼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面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社会现实,孔子深刻认识到,礼乐的形式并不能够使社会变得安定有序,如何让人们能够自觉地践行礼乐精神才是根本。于是,孔子一方面秉持损益之道,对传统礼仪、礼制乃至礼学文献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另一方面,孔子尤其重视在人心处用力,他纳,为礼乐文化的赓续发展找到了这种普遍化、内在化的价值支撑,赋予了礼乐文化以全新的生命力。

孔子之后,礼乐文化的精神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结合是全方位的,既有国家制度层面的渗透,又有日常生活层面的融合,可谓耳闻目见,无非是礼。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制度的礼乐化集中体现为五礼体系的建构与延续;从社会层面看,日常生活的礼乐化则表现为中国传统伦理型生活方式以礼乐为基本特质。总之,透过礼乐,在不断变换的时空里,在冠、婚、丧、祭的场域下,在坐、立、行、走的仪轨中,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仁爱与敬畏的深意,时时涵泳其中,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人生。  

不可否认,历史上,随着传统社会的僵化、解体,礼乐文化也逐渐失去了活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积极转向消极。这一历史过程也影响了今人对礼乐文化的认知,以至于在今天一提到礼乐文化,就有人认为这是“封建糟粕”,与人人平等的现代理念相背离,或是将原本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礼乐文化片面地等同于磕头、作揖等古代礼仪形式。这些都是对礼乐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当前,我们急需充分重视并且深入有效地普及礼乐文化知识,努力建构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型礼乐文化。

  ( 0 ) ( 0 )  

  相关阅读:
· 儒见 | 房伟:礼乐文化的历史流变
· 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从六个关键词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 展青春元韵 续华彩新篇
· 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 中华文化“数字化”出海的立与破
· 明体达用,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水”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8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