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十二时辰:古人的时间之美
2025/1/15 10:52:1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青铜漏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日晷

晨曦初露,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新的一天悄然开启。古人凭借卓越的才智,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一日的光阴精心雕琢成十二个各具风貌的章节——十二时辰。这一时间划分制度在汉代已经萌芽,当时人们开始采用十二地支的顺序来标识一天中的各个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并在唐宋时期广泛普及,最终成了中国人普遍使用的时间计量方法。

在十二时辰制度形成之前,古人采用的是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时称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巧妙地结合了太阳的运行、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夜半(子时,2300—100)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张继难以入眠,却意外地从寺中传来的钟声中寻得一丝心灵的慰藉,灵感迸发,创作出千古名句。

除了时称计时外,古人还使用漏刻计时法。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以漏刻计时法为背景,描绘了香炉烟尽、漏声将残的静夜景象。漏刻计时法中的是用于计时的带孔的壶,是配有刻度的浮箭。漏刻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泄水型漏刻是水通过壶孔流出,壶内水位下降,浮箭随之下沉,通过观察浮箭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相反,受水型漏刻则是将浮箭置于接收水的壶中,随着水位上升,浮箭也会上升,以此来指示时间。漏刻的发明让人们无须频繁观测天文现象就能随时知晓时间,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标志着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技术的一大进步。这种计时方法不仅精确度高,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中提及漏刻,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温庭筠在《更漏子》中说: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漏声迢递,与春夜的细雨、柳丝、塞雁、城乌等意象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幅寂寞与惆怅的深闺春夜图。

上面提到的两种计时方法——时称计时法与漏刻计时法,主要以太阳升起作为白天时间计量的开始,因此深受季节更迭的影响,属于非匀定时间体系。这种时间体系之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耕社会的特性,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节奏。与之相较,十二时辰制度则展现出更为精细且均匀的时间划分特点。它从夜半时分起始,将一日均匀切割为十二个时段,并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辰作为标记。其中,原本象征着天空中的方位,而十二时辰则是通过观察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觉轨迹,利用其方位变化构建的一个既稳定又精确的时间框架。

十二时辰的概念最初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式占和历算中的日加十二辰,也称作加时。不过,这一时间系统起初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构想,未在社会中广泛普及。直到梁武帝时对时制进行改革,将漏刻与加时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辰刻计时法,这才正式将十二辰作为时间的专有名词。这一新的计时方法后来被隋代的官方历法所采纳。隋文帝在右武侯属官中增设了司辰师这一职位,专门负责时间的管理。尽管如此,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影响仍相对有限。唐代以后,随着计时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十二时辰制度才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时间计量方式。

《宋史》中对当时白天的计时方式进行了详尽描述:每一时,直官进牌奏时正,鸡人引唱,击鼓一十五声。至昏夜鸡唱,放鼓契出,发鼓、击钟一百声,然后下漏。当时,皇宫中负责报时的鸡人沿用着唐代的唱词,清晨时唱道:

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

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

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绕。

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

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

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

日昳未,飞夕阳,清晚气。

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

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

十二时辰不仅精准细腻地描绘了古人对时间的把握,更体现了他们深邃的人生智慧。如果说子时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为新的一天铺垫宁静的序幕,那么到了丑时(100—300),金鸡初啼,太阳在地平线之下蓄势待发,光芒初露,新的一天即将拉开序幕。王安石曾在此时勇攀飞来峰,只为亲眼见证日出的壮丽,并留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传世佳句。到了寅时(300—500),旭日东升,岑参此时策马,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蜿蜒的江河与巍峨的山峦,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画卷。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日出(500—700)的景象别有一番韵味: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李白认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仿佛从地底而来,日复一日地穿越天空,没入西海,这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他进一步感慨道: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借此抒发对自然万物兴衰的哲思。最后,李白以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的豁达心境。

在十二时辰的轮回中,午时(1100—1300)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标志着太阳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宋代文人苏舜钦在《紫阁寺联句诗》中说: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太阳高悬,光芒万丈,阳气旺盛至极,仿佛将大地的一切笼罩在明亮与温暖之中,雾气在阳光的照耀下蒸腾而起。午时不仅是自然界阳气最为充沛的时刻,更在古人心中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午时三刻(约1145)阳气最盛,此时执行斩首刑罚,被认为可以迅速驱散阴气,使被斩之人无法成为鬼魂,这一观念在古代法律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午时还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古人有日中为市的传统,《易经·系辞下》中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午时的宁静与闲适同样被文人墨客所青睐。王安石在《午枕》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午睡的惬意: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阳光透过窗帘,红影斑驳,静谧而略带愁绪。而对于广大农人来说,午时则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见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古代常以晨钟暮鼓的形式,宣告一天的开始与结束。白行简《李娃传》: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姥曰: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酉时之际,夕阳西下,但依旧光彩夺目。陶渊明则感叹道: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随着太阳落下,晚间的计时开始。北宋宫廷中将夜晚分为五个更次,从戌时开始,直至第二天的寅时,每夜分为五更,更分为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其中第三更对应的是子时,这也就是三更半夜的由来。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三更三点时分,万籁俱寂,人们都已安然入眠,而露水凝结成霜,月光洒落,烟雾缭绕之中,斗鼠上堂,蝙蝠出没,为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活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二时辰,不仅是中国古代时间的诗意表达,更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深刻体现。

 

 

  ( 0 ) ( 0 )  

  相关阅读:
· 李川:“立象以尽意”——何以书法传统为中国特有
· 十二时辰:古人的时间之美
· 程雄飞 肖良平:中国古典传统中的“文明”“交流”“互鉴”
· 如何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创新中华文化?
· 儒见 | 房伟:礼乐文化的历史流变
· 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从六个关键词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