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阳明心学转化运用的新探索
2025/7/28 10:20:3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作为思想系统,心学不仅属于过去的时代,而且具有现在的意义。按其内容,心学既属于中国,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世界的意义。具体而言,在思想层面,心学内含多方面的价值观念。从“良知”到“心即理”,从“万物一体”到“知行合一”,心学的相关思想既体现了独特的哲学进路,也展现了其价值取向。心学的以上看法与儒家价值传统前后相承,同时具有深广的内涵。

心学以良知为其核心的观念之一。在价值观的意义上,良知内在地包含人性关切或仁道关怀,这种价值取向不同于把人视为物或工具。从总的方面来说,良知是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的价值意识,侧重于把人和物、人和工具区分开来。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良知既包含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尊重,也涉及物质层面的关切。

由此进一步引申,心学要求将每个社会成员看作是目的。具体到价值层面,这种要求的内涵表现为肯定人人都应当享有良好的物质境遇。历史地看,儒家传统的仁道观念也以每一个人都是目的为题中之义,并要求对所有社会成员加以普遍的关切,“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传习录中》)。从精神层面来说,以仁道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念趋向于确认每个人都是目的,因而人人都既应该得到关切,也应当获得人之为人的尊严。心学无疑承继了儒学的这一传统。

良知观念的另一含义,在于注重伦理自觉,克服道德的自发性与道德的麻木。按王阳明的理解,尽管人人都有先天良知,但这种先天之知一开始并未处于明觉状态,所谓“虽曰知之,犹不知也”(《大学问》)。在良知虽有而若无的背景下,人的行为虽然也可能合乎普遍的规范,但这种符合,常常具有自发、盲目的特点。同时,当人对良知尚未达到明觉之时,每每既对个体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缺乏自觉意识,更谈不上在这方面身体力行了。从现代的价值取向看,以上现象具有道德麻木的特点。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首先意味着通过人自身的工夫展开过程,达到对已有良知的明觉,由此,一方面超越道德上的自发性,另一方面克服道德上的麻木状态。对道德自发与道德麻木的抑制,既体现了良知说的道德取向,也从一个具体的方面展现了心学的价值引导意义。

心学的重要观念同时体现于“心即理”的命题。从形式层面来说,“心即理”的含义之一是个体意识和普遍规范或普遍原则之间的统一。这里的“心”首先表现为个体的意识,“理”则是内在于心的普遍原理和规范;“心即理”意味着两者并不是彼此对峙的,而是呈现相互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背后的价值意义,也就是对个体权利与群体责任的双重肯定:个体意识可以引申为对个体权利的确认,普遍规范则最后落实于对群体的价值关切或者群体责任之上。王阳明所注重的个体之心,构成了其哲学理论的重要方面。对王阳明来说,心学的个体之维首先表现为个体的自觉意识;这是个体进行道德选择的依据,也是个体进行道德评价的准则:个体既依据内在的自觉意识选择相关道德行为,也按照其内在意识进行道德评价。在王阳明看来,“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传习录下》),以良知为自家的准则,意味着肯定个体的道德意识对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王阳明又一再强调,心体并不仅限于个体:它虽然内在于每一主体,因而带有个体的形式,但同时又与道(理)为一,从而具有普遍的内容,“此心同,此理同”(《答甘泉》)。与心相关的理,在宽泛意义上包含普遍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后者进一步体现于对他人、群体的普遍关切之中。王阳明一再要求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其中的内在要求便是以包含理的心体为个体行动的依据,肯定个体应当对他人和群体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并由此建立普遍的道德关联,使整个社会呈现和谐有序的形态。在这里,个体对社会、群体和他人的普遍责任和义务,同时得到了具体的展现。

社会的和谐、共同的发展既需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以调解和规范,也需要对个体权利加以约束。这里需要对权力和权利作一个区分。人类既需要对政治权力加以制约,也应对个体权利加以约束,两者宜兼顾,不可偏废。权利主要体现个体的利益和个体需求,相形之下,心学的良知观念则包含了仁道的关切,这与仅仅关注个体利益的权利意识有所不同,其中内在地包含对单纯追求个体权利加以防范的要求。从良知出发,便应当在维护权利和约束权利之间建立起平衡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个体的合法权利应当维护,另一方面,个体权利又不能过度地扩张和膨胀。质言之,既不能单纯追求个体的权利,也不宜完全无视个体的正当权利;通过兼顾二者而避免走向极端或失控,这无疑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进路。

对个体权利的约束,意味着普遍地关切人的生活,而非限定于某一特定个体。关心一般人的生活状况,则包含了物质层面的关切。作为15世纪的哲学家,王阳明的思想及价值取向无疑有历史的限定,然而,“心即理”所包含的群体关切和关怀,又显然不同于单纯注重个体权利的价值取向,其内在的指向在于人类生活状况的普遍改善。从注重个体利益的权利观念到关注群体价值,包含着历史的演化,“心即理”所渗入的群体意识,从一个方面为避免单向地突出个体权利提供了内在的哲学依据。

以心为体所隐含的意义关切与良知所内含的责任承诺相结合,进一步引向万物一体的观念。历史地看,传统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已包含对人类共同体的关注,后来张载的“民胞物与”观念,更具体地体现了天下意识。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基于前人思想并作了进一步阐发,其“万物一体”特别强调“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传习录中》)。“无人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个体与他人的关联;“无物我”意味着人和外部世界或对象世界的和谐并存。

对王阳明而言,个体之间的利害计较,与一体之仁、万物一体,表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状况。利害相攻、利益追求,体现的是仅仅把个体利益作为主要的关注之点,其结果则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甚至骨肉之间相残。与之相对,“万物一体”以“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大学问》)为价值原则。在利益计较与一体之仁的分别中,仁道原则显然处于优先的地位。

心学所表达的“万物一体”观念与西方思想传统有着明显的差异。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思想似乎很难接受“万物一体”的思想,因为它与基督教的教义难以协调。在西方的基督教看来,上帝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不可能与万物融为一体。可以看到,沟通个体与整体的“万物一体”观念,与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

以“心”为体所隐含的意义关切、“良知”所内含的责任意识、“万物一体”所涉及的天下情怀,同时面临具体落实的问题。在王阳明的心学中,这一问题与“知”和“行”的关系相涉。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总体概括。“知行合一”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动态之维,它意味着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达到比较自觉的意识。“知行合一”同时涉及“知”和“行”之间的互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在这一意义上,一方面,“行”要由“知”加以引导以取得自觉形态:没有知的引导,行往往无法摆脱自发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知必须落实于行:知而不行就等于未知,真正的知需要通过落实于行而得到体现。如何超越简单的旁观而参与建构过程,则是其中关键性的前提。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主张,强调通过自身的践行和努力,才可能实现价值的理想,并肯定单纯的旁观很难真正地达到以上境界。从这方面说,心学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价值之境,同样具有内在的启示意义。

目前,涉及阳明心学的书籍正不断推出。比如,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龚晓康教授主编的《阳明心学导论》,涉及心学的各个方面,既有通俗、大众的形式,又注重心学的内在精神。这些书籍的出版,对人们准确把握心学内涵、从一个方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形成积极影响,相信具有推动作用。

  ( 0 ) ( 0 )  

  相关阅读:
· 在赓续中华文脉中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阳明心学转化运用的新探索
· 司马光的治家之道
· 君子何以“慎言”
·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 “传承祖训 多喜乐长安宁”《了凡思源》第三期公益课程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成功举办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66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