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蒙曼:《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平民治家智慧
2025/8/28 13:37:44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朱柏庐(1627——1698年),本名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苏州昆山人。其父朱集璜为明末抗清义士,1645年殉国于昆山保卫战。朱柏庐深受儒家忠孝思想影响,效法西晋王裒攀柏庐墓之举,终身不仕清廷。这种特殊经历使其家训既蕴含遗民气节,又具备强烈的平民关怀。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其《治家格言》本名《朱子家训》,因与朱熹同名著作相区别,后世多称《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以日常训诫为线索,将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道理融入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没有高谈阔论,只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朴素认知;不谈玄奥哲理,只说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的处世准则。正是这种扎根生活的智慧,让平民百姓在耳濡目染中读懂治国治家修身要义,成为跨越数百年的生活指南,尽显明清家训中平民治家智慧。

家训的平民化

家训核心的平民化转变。《朱柏庐治家格言》与传统家训如朱熹家训的根本差异,在于其将儒家伦理从抽象的纲常名教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其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开篇,将道德教化融入晨起劳作这一最基础的日常生活场景,用内外整洁的务实要求替代了空洞的道德说教。这种转变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家训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士族精英,而是扩展至商人、手工业者等普通百姓。朱氏家训标志着中国家训从士族规范平民指南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儒家伦理与平民生活的隔阂,将忠孝节义等抽象概念转化为洒扫应对的具体行为准则,使道德教化真正落实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家训语言的平民化革新。《朱柏庐治家格言》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鲜明的平民化特征。全文虽仅516字,却完全摒弃了传统家训引经据典的写作方式,转而采用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样通俗易懂的格言体表达。这种白话书写既贴近市井百姓的日常用语,又通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等生活化比喻,将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指南。这种语言革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打破了传统家训的学术壁垒,使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道德话语体系,让儒家伦理从书院讲堂真正走进了市井街巷。这种语言风格的转变,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平民化进程,使其从士大夫的专属读物转变为普通家庭的生活指南,更为后世《弟子规》等蒙学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家训内容的平民化适配。《朱柏庐治家格言》在内容选择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将关注点从士大夫的治国理想转向平民的日常生活。其训诫内容高度聚焦于普通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持家方面,强调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的实用节俭观;在邻里关系上,主张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的互助精神;在婚嫁观念中,提出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的务实态度。这些内容完全围绕平民家庭的生存需求展开,与朱熹等士大夫家训关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内容转向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普通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科举入仕,而是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市井社会中维持家业、处理人际关系。据记载,当时苏州普通市民家庭年收入约30两白银,维持体面生活需要精打细算。朱柏庐的家训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需求,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生活方案。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家训文化的重大转型。它将道德教化从抽象的伦理说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导,使儒家思想真正融入平民的日常生活。这种市民实用手册式的家训,不仅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更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平民化进程。

核心治家理念

勤勉持家的实践哲学。《朱柏庐治家格言》中勤勉持家的核心观念,具体体现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句训诫里。它不只是对作息时间的简单规定,更承载着对家庭秩序和个人品德的深层要求。这一观念源自农耕文明的时间伦理,将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生存经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其智慧的应用与明清平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清代农书《补农书》记载,江南农户每日劳作长达14小时,黎明即起成为他们安排农耕生产、料理家庭事务的行动指南。晨起洒扫不仅是清洁环境的实际操作,更是家庭成员协作分工的开端,在共同打理家事的过程中,责任意识悄然养成,让平凡的日子井井有条,让平民在日常劳作中实现修身。

俭以养德的辩证智慧。此核心观念围绕节俭与适度消费展开,瓦缶胜金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倡导着朴素务实的生活态度与合理消费的平衡之道。这些话语并非主张极端节俭,而是强调对物力的珍惜与消费的理性。其智慧的应用在明清江南市民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平民们践行着朱柏庐勤以开源,俭以节流的辩证观,既不做守着财富却苦了生活的守财奴,也坚决抵制暴殄天物的奢靡之风,将节俭自然融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让平民在物质生活中保持清醒理性,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培养了节制与自律的品性,实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协调发展。

伦理教化的实践路径。这部分包含祭祀与教育两方面的重要观念,祭祀观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强调对祖先的虔诚缅怀;教育观则体现在教子要有义方等表述中,注重通过日常引导实现品德培养。两者共同构成了伦理教化的实践路径,着眼于家族价值观的传承与后代的品德塑造,其智慧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平民家庭中,祭祀不仅是仪式,更是凝聚人心、传承家族价值观的纽带,为平民教育后代提供了可效仿的模式。这种智慧的价值在于构建了稳固的家庭伦理共同体,祭祀借助祖先崇拜增强家庭凝聚力,为平民家庭培养品德端正的后代、维系家族延续提供了有效方法,也对社会整体的伦理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

历久弥新的治家智慧

以节俭伦理守护生活本真。思来处不易的追问,将日常消费与他人劳动紧密相连。一碗米饭背后是农夫汗滴禾下土的耕耘,一寸布料凝结着织女纤纤擢素手的辛劳。这种认知会自然生发出对资源的珍惜,不是被迫节衣缩食,而是主动拒绝浪费。饭食吃净、衣物穿旧,在物尽其用中体会来之不易的厚重。瓦缶胜金玉的辩证思维更打破了对物质的盲目崇拜:粗瓷碗盏若洁净实用,远胜金玉器皿的浮华;园中小菜若烹饪精心,更比山珍海味动人。这背后是对需求欲望的清醒划分。器物的核心价值是而非,饮食的本质是而非。它提醒家庭拒绝为消费而消费的陷阱,即不必追求名牌服饰,整洁得体便是体面;无需攀比山珍海味,家常便饭自有温情。这种节俭的生活态度,让人们明白真正的富足从不取决于财富多寡,而在于对生活本真的敬畏与珍惜。

以未雨绸缪保障家庭稳定。未雨绸缪的实践远比字面含义更丰富。在物质层面,它是粮仓里的储备粮、箱底的应急钱,是天晴修屋顶的务实;在能力层面,它是家长掌握的谋生技艺、家庭维系的邻里情谊,是多一手准备的远见。这种智慧拒绝侥幸心理,明白人生总有意外,丰年时不挥霍,才能在歉年有依靠;顺遂时多积累,才能在困境中有退路。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俭约,不是吝啬,不流连不是失礼,是拒绝因虚荣透支未来。宴席上的攀比、应酬中的铺张,看似是体面,实则是挖家庭根基的隐患。这些绸缪之举或许不够潇洒,却能让家庭在失业、疾病等风浪来临时,有底气说不怕

以关系准则凝聚家庭共识。家庭关系核心是以义为利,用情义维系的纽带,远比金钱更坚韧。对内而言,分多润寡打破了各顾各的利益壁垒。这种让利不是吃亏,而是用包容化解纷争,让亲情在扶持中更深厚。法肃辞严并非僵化的等级压迫,而是明确长幼边界的温情智慧。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是传承的底色;长辈对晚辈的宽厚,是传递的温度,这种有规矩的爱让家庭既有秩序又不失温暖。对外而言,择婿重贤、娶媳重淑撕开了婚姻的物质面纱,彩礼再多,不如人品端正;嫁妆再厚,不及勤俭持家。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将人际交往升华为情义积累。帮人不必求回报,是内心的豁达;受人恩惠记终身,是处世的厚道,这种轻功利、重情义的态度,让家庭在社会关系中始终保有温度。最终,这些智慧启示现今,家庭的力量从不源于财富堆砌,而在于成员能否以伦理为尺,在利益前让一步,在纷争中忍一分,在相处中多一分真心,如此才能让家成为抵御世事风雨的避风港

  ( 0 ) ( 0 )  

  相关阅读:
· 蒙曼:《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平民治家智慧
· 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国家治理意蕴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交流互鉴观
· 在赓续中华文脉中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阳明心学转化运用的新探索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2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