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在赓续中华文脉中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2025/7/28 10:23:41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没有绵延千年、亘古至今的中华文脉滋养,中华文化就难以在新时代实现繁荣兴盛。2025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洛阳考察时,专门到白马寺和龙门石窟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情况,要求“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并作出“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部署要求。中华文脉铺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色,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从中华文脉中脱胎而生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应为之举。

以科学理论激活中华文化基因,筑牢文化繁荣兴盛的道路根基

绵延五千余年而未曾中断的中华文脉孕育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体系,这些思想理念和价值体系经过历史的反复淘洗,其中的精髓部分凝结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代际传承中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华民族对于自身文明发展道路的选择。不同于自然基因通过生物遗传实现自然延续,蕴藏于中华文脉中的文化基因有赖于中华民族的自主发掘与自觉传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首要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激活中华文脉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先进文化方向的理论旗帜。推进中华文脉生命更新和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和科学方法,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在指导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塑造了中华文化生长发展的新的现实土壤。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其文化生命得到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推动中华文化繁荣的科学指南;同时,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脉中流淌的民族文化基因,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推动了中华文脉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就要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一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基础上走出来的独立自主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坚守并延续了中华文化根脉,而且以马克思主义魂脉指明了中华文化的光明前景,在根脉与魂脉的融合中塑造了中华文脉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彰显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风骨,经由历史和实践证明,是行得通、走得好的文化发展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定走稳并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中最本质的就是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中发展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保护和利用中传承中华文化瑰宝,巩固文化繁荣兴盛的资源优势

广布于中华大地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具体呈现,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构成了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独特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遗产称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提出“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人们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的工作要求。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加强对中华文化瑰宝的保护与利用,不断巩固和提升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独有资源优势。

文化遗产通过整体保护和活态利用,持续滋养着文化发展。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存在样态和传承规律不同,决定了守护中华文化瑰宝应建立分类化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系统化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构建空间全覆盖和要素全囊括的大保护格局,完整保护各类文化遗产。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在合理利用中实现活态传承。只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真正焕发中华文化生命活力。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在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的同时,寻找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联结点,通过空间再现、文旅融合、研学教育、虚拟体验等途径发挥文化遗产的多重现代价值,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育人化人优势,成为助力当代文化建设的深厚滋养。

以创新创造激发中华文化活力,为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关键就在于其具有应时求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禀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进行着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宏大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既对中华文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提出了要求,也为中华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就是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释放中华文化的发展动能。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破除制约文化创新创造的制度障碍,为中华文脉推陈出新开辟了广阔空间。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具体表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脉奠定了文化原创力竞相奔涌的坚实基础。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创造了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生态。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强劲的文化原创能力将中华文脉中蕴藏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要素发掘出来,并结合时代需要,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中华文化推陈出新的重要机遇,也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成果不仅革新了中华文脉的当代呈现形式,提升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表达力,而且通过创新文化创作生产流程,使中华文脉衍生出更多更具现代魅力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延长了文化产业链。在科技赋能下,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层出不穷,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文脉与现代社会更相适应,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在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中维系中华文化生机,站稳文化繁荣兴盛的人民立场

文化创造核心在于人,中华文脉的根系深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唯有既从人民实践中汲取文脉更新的营养,又以文脉更新的成果反哺人民实践,才能在人的发展与文化进步的互促共进中持续维系中华文脉的勃勃生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定站稳文化发展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主体,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和多彩生活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华文脉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文化发展更无从谈起。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的关注目光聚焦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从人民生活实践中汲取文脉发展养分;也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的渠道,在人民群众中汇聚文化工作队伍,凝聚起培植和浇灌中华文脉的主体力量。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文化繁荣兴盛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将文化发展成果转化为滋养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以文化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脉赓续和文化繁荣的最终目的。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围绕中华文脉中历久弥新的文化精髓创作更多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既提升文化供给与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程度,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也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时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交流互鉴始终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文明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容纳吸收多种文明的优秀元素以促进自身发展,并向世界贡献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成果以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强化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华文脉是中国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呈现。中华文脉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与人文精神对解决当前人类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其所凝结的独特文艺符号与美学表达也对世人有着跨越时空的吸引力。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使各国人民深刻感受中华文脉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应为之举。展示好、传播好中华文化魅力,需把握两大关键。在传播内容上,从中华文脉中提炼出一批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文明标识和文化精髓,并在中华文脉与当代实践的交融中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实际、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在传播方法上,自主打造一批国际人文交流平台,总结一套符合中华文化传播规律的对外传播技巧,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舞台上,唯有立足于中华文脉以挖掘并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能,方能于文明互鉴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 0 ) ( 0 )  

  相关阅读:
· 在赓续中华文脉中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阳明心学转化运用的新探索
· 司马光的治家之道
· 君子何以“慎言”
·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 “传承祖训 多喜乐长安宁”《了凡思源》第三期公益课程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成功举办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55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