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孔子研究院始终以儒家文化研究为核心,扛起传承经典、赋能当代的使命。今年,由孔子研究院牵头历经6年精心编撰的《中华礼乐文明大系》正式问世,这是该院首次推出以礼乐文明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丛书,更是其深耕文化“两创”的标志性实践。不同于传统学术著作的晦涩表达,这套丛书特意以大众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风格铺陈内容,真正打破“学术高墙”,让大众读者能轻松“看得明、读得懂”。正如孔子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礼乐文明大系》主编刘续兵所言,这不是孤立的学术成果,而是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证明。
十卷丛书阐释礼乐 解码传统雅俗共赏
万仞宫墙之侧,循青石板路南行八百米,镂空花墙后便隐现几重黛瓦斜挑。孔子研究院,自1996年便肇建于这方静谧天地间。
“研究院的核心定位,是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创新者’,而礼乐文明作为儒家文化的‘根脉性’内容,正是实现文化‘两创’的关键载体。”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刘续兵坦言,研究院牵头的《中华礼乐文明大系》课题,正是锚定这一定位的核心实践。一方面系统梳理礼乐文明脉络,筑牢传承之“本”;另一方面探索礼乐与当代生活的融合路径,激活创新之“魂”,让古籍中的礼仪规范真正“活”起来。
这套通俗学术理论丛书共分十册,涵盖《中国“三礼”述要》《中国文庙释奠礼》《中国传统成人礼》等核心主题,既系统梳理传统礼制与礼仪的发展脉络,也深度探析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的礼乐内涵,实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统一。
谈及研究深意,刘续兵进一步阐释:“中华文化以礼乐为底色,儒学要赋能当代,就得构建‘人人讲礼’的新礼乐生态。”他指出,当下民众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礼乐中“礼序乐和”的秩序观、“修身立德”的道德观,恰能回应社会治理与道德建设的时代命题,“礼”的尊重包容、“乐”的和谐共情,正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基石。
从文化“两创”维度看,这套丛书更打破了“传统=过时”的认知误区。通过严谨考证挖掘礼乐的当代内核,它为传统文化转化提供了“梳理-阐释-应用”的范本。
这份深耕传统文化的实践已收获权威认可,2024年9月丛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2025年5月再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成为济宁文化“两创”工程的标杆成果。正如刘续兵所言:“这不是孤立的学术成果,而是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证明。”
经验融入通俗表达 消解晦涩延续道统
中国人对先代明君的推崇,核心不在“偶像”崇拜,而在其身上承载的“道”,重在“道统”的延续。这份对文化根脉的珍视,恰与《中国文庙释奠礼》的编纂初衷相呼应。翻开这本书,简洁通俗的文字消解了古籍的晦涩,更赋予读者鲜明的“现场感”与“代入感”,而这一切,始终围绕主编刘续兵的核心理念展开。
“文化传播与研究,再宏大的目标也需从具体实务扎实推进。”刘续兵说,团队早已确立“理论研究登峰、传播普及落地”的方向,“‘中华礼乐文明大系’丛书编纂之初就定下基调,摒弃纯理论化、学术化的表达,用大众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与风格创作,减少原文照搬式引用,但所有引用必须有准确依据。我们的读者是大众,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浅出’传播。”
在他看来,“深入浅出”看似简单,实则是双重高要求。“深入”是根基,若无对传统文化理论的深度挖掘与精准阐释,“浅出”便会沦为空洞的通俗化,甚至产生误导。就像传承传统文化,不能以现代替代传统,要搭建连接古今的桥梁;“浅出”的传播,同样需要以“深入”的研究为前提。
这套书的编纂历程,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2019年启动,2025年11月全部出齐。仅前期资料搜集与基础研究便耗时至少两年,撰写中更反复打磨,有的书稿甚至推翻重写达5稿,只为在“深入”与“浅出”间找到最佳平衡。
“唯有深入理解、清晰阐释古老传统的智慧,才能实现其创造性转化,而转化的最终目标是创新性发展。”刘续兵强调“应用方能发展”,“要让民众真正了解礼乐文明的原貌、优势与千年传承的根源,明晰它对当代道德建设、学术研究,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这才是创新性发展的核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在语言风格上规避艰深晦涩,结合当下理念阐释传统。同时,刘续兵将20余年策划公祭孔子大典的实践经验融入《中国文庙释奠礼》一书中,“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历史与文化密码的空谈,要让抽象的‘礼’有具象的感知维度。”
为进一步系统化推进该书的落地传播,团队还规划了系列举措:既向学校、文化机构等赠书,让礼乐知识走进公共空间;也将组织作者团队开展讲座、学术交流,把书中的理论转化为面对面的分享,让千年礼乐文明真正从书页间走向现实生活。
多维传播走进生活 守正创新践行使命
“课题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推广应用的起点。”这一认知背后,是孔子研究院对文化“两创”的深刻把握。正如刘续兵所言,文化“两创”的根本在于“讲清楚”,唯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内涵阐释透彻,“两创”才有坚实根基。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儒学研究与传播机构,孔子研究院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引,在守正创新中践行文化使命。
学术研究是文化“两创”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孔子研究院围绕儒家经典文献、儒学发展史等重点学科开展系统性研究,国家级课题立项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华礼乐文明大系(10卷本)》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儒家早期思想要义与儒家文献综合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经义考》引书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世界书院研究》更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
学术成果的生命力,更在“落地传播”中彰显。孔子研究院依托“春秋讲坛”“孔子讲堂”等宣讲品牌,开展“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系列讲座,推进儒学进基层,仅今年已举办讲座60余场,覆盖听众数万人次。同时在全国挂牌17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举办传播普及讲师培训班,并编纂《尼山丛书·国学经典音注》等通俗读物,让儒家智慧从书斋走向大众,融入日常。
“讲清楚”更要“走出去”。作为多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平台搭建者”。孔子研究院2025年接连举办第二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中韩儒家经典研究论坛等,与越南等十余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文明互鉴更实现三项突破:首次在《今日中国》英阿文版开设“中国精神与智慧”专栏,以故事化表达阐释文化内核;首次启动国际汉学家驻研计划,为“齐鲁访学驻研”常态化铺路;首次承办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吸引百余名国际学者齐聚曲阜,共探古代智慧应对现代挑战。如今,这里已成为儒家思想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谈及孔子研究院文化“两创”的未来图景,刘续兵期许明晰而坚定:“要成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标杆。”这一目标既指向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化,更聚焦文化价值的全民共享。通过《中华礼乐文明大系》《曲阜碑刻文献收集、考释与研究》等课题载体,推动儒家优秀思想融入当代社会、滋养精神世界;更希望带动更多机构与个人参与文化“两创”,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