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镜头一:1962年7月,高齐文从沈阳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了。当时的大专毕业生凤毛麟角,怀揣雄伟梦想的高齐文却被分配到了鞍山市台安高力房镇锅称小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对于这个胸怀壮志的小伙子来说,从省城到偏僻乡村小学,内心总有反差……回到家乡走进这所乡村小学,高齐文仰起头,“既然到了这里来,喝着哪里的水就在哪扎根。”22岁的高齐文在心里暗暗地说。
镜头二:1975年2月,海城地震,锅称村震感强烈。当时任校长的高齐文正在县里开会。锅称村内,妻子带着4个孩子逃到了浑河大堤上,孩子们帮着妈妈用玉米杆儿搭建一家人临时住的窝棚。高齐文从县里赶回来了,看见一家五口平安无事,他转身又奔向了学校……
镜头三:2004年,64岁的高齐文该退休了。曾经的壮志青年此时早已多病缠身,他从班主任干到校长,时光毫不留情地为他留下了数不清的痕迹。
离开了学校,每到夕阳西下,退休后的高齐文都要走向心思神往的高力房小学,大门外,看孩子们小鸽子似的从教室里飞出来,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他微笑着站着,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镜头四:2014年5月7日,早上7点半,鞍山市高齐文像往常一样要爬4层楼到自己的关工委办公室,只是步履有些蹒跚。鞍山市高力房小学中心校搬来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只有在学生堆里,才能让高齐文忽略身体上的不适。这已经是高齐文从教的第52个年头了,他望着办公室窗外操场上奔跑蹦跳的孩子们,嘴角含着一丝微笑,“今天有几个孩子的作文写得特别好,要记得告诉班主任好好表扬一下。三年二班的锦旗今天得发下去,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
52年的教书匠
说起高齐文,鞍山市高力房镇的人无一不知。如果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家庭,那么大概祖孙三辈都有可能是他的学生。
已退休的老教师张成中曾是高齐文亲手教出来的学生,他至今依然记得高老师的认真负责。“高老师人好,课上的也好。老师的工资那时候大概也就几十元,高老师还拿出一部分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我始终把高老师当做自己的榜样,一直到我退休。”
对于高齐文来说,从当上老师的那天起,似乎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歇地走个不停。“虽然我所任教的都是乡村小学,但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德而要高,学而要优,体而要健。”高齐文坚定地说。从一名普通的科任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学校的校长,最后到退休后的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高齐文在用自己的一生书写“教师”这个词。
“当老师的时候,我就希望做一名不一样的老师,要真正的让学生爱学习。”高齐文笑着说。确实,在42年的教学期间,高齐文否定应试教育中那种把时间和精力完全倾注在考试那几张卷纸的教与学、单纯追求分数、单纯追求应考的办法和技巧的倾向,在注重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学习其他地区的优质教学方法,在那时的村小属于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老师。
发挥余热 只为下一代
2004年,高齐文正式退休,但闲适的退休生活让高齐文如坐针毡。每到学校放学之前,高齐文必定走向学校的大门。高齐文的牵挂看在所有的学校师生的眼中。
那时,很多学生都迷上了上网,高齐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为了及时拯救这些孩子,高齐文号召全镇的老教师们,自发组成了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队伍,开展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高齐文的教育队伍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也被邀请回校任职。
高齐文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学校,在他的办公桌上,成捆成摞地堆放着孩子们的《成长日记》和全镇27名初踏教坛年轻教师的《反思笔记》。活到老,学到老。高齐文的坚持影响了更多的学生和老师。2007年,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五年级学生小高逃学逃课,成为网吧常客,孩子的爷爷奶奶焦急万分地求助于高齐文。他利用10个晚上蹲守,终于在网吧找到了孩子,他把孩子领回自己家里住了三天,高齐文的劝慰和督促,启迪孩子的良知,孩子终于回校回家了。他又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孩子补上了耽误的功课。孩子进步很快,不久就被评为全班的“进步之星”。孩子的爷爷奶奶逢人便夸高齐文是个“活菩萨”。
在他的精心策化下,全镇建起了106个家庭活动站,藏书20万册,创建了18条红领巾一条街、6个青少年活动广场,被誉为台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三大品牌”。就这样,不仅是青年教师,高齐文还发动了镇里的“五老”志愿者,用不同方式发挥余热。
“老伴、孩子们,对不住了!”
从高齐文肩扛起关工委工作之后,这10年之中,高齐文按照党的中心工作和孩子们的实际,设计一个又一个青少年教育主题。
2010年,辽宁省开展先进模范进校园活动,高齐文受聘于高力房中心小学德育副校长一职,这成为他做好关工委工作的一个抓手。他配合学校领导,在全县第一个召开了《雷锋精神永驻校园》启动仪式,创办了雷锋活动展室。2013年,高力房中心小学被鞍山市文明委等部门命名为“雷锋小学”。获此殊荣,高齐文功不可没。
从教至今,高齐文先后获得辽宁省先进教师、辽宁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鞍山市劳动模范、连续四届鞍山市人大代表等殊荣。然而,就是这位无私奉献的老教师,心里永远存在着一份深深的愧疚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对他,我们从不奢望能够开绿灯。1987年,大女儿高敏中学毕业,领导提议到小学做民办教师。可他说女儿文化底子薄,教不好书,怕影响了学生,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别人。”说起高齐文的奉献,老伴心有埋怨,但也不得不理解。周围的邻居乡亲都知道,高齐文自己是个工作狂,“以前,他弟弟看到他太苦太累了,收入还低,就想调他到油田工作,他拒绝了。后来镇政府调他到机关工作,他也是说啥也不去,就是离不开孩子们。”老伴李长苓不无感慨地说,自从高齐文进到学校,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四个孩子出生,没有一次他陪在身边。从老师到校长,别人家的房子都换了好几次,他家一直都是结婚时老丈人给盖的土坯房。
现在,高齐文的家依旧是1989年初到高力房盖起的老房子。一生相随,老伴被高齐文不断付出所感动。2012年,高齐文被台安县委、县政府评为道德模范,受奖5000元。回来后,他拿出奖金,一部分扶持5名儿童入学,另一部分慰问了“五老”,老伴没有一句怨言。“我佩服他!一个人坚持一件事不容易,更难得的是他那份良苦用心。我没有文化,但我懂得好人有好报。”李长苓笑着说。(鞍山日报 记者 孙婉茹/文 丛楠/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