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我想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做好事儿,做个有用的好人。”吉林省通榆县开通镇83岁的老人樊桂英用自己一辈子的言行教导儿女,树立家风。
如今,樊桂英带领着近40口人的大家庭长期资助6名孤儿,累计向社会捐献资金60余万元。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出了20多名大学生,有着“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的美誉。
“孩子有书读,再苦也甜”
为了让孩子专心上学,樊桂英和丈夫曾经做出让村里人“惊讶”的举动:举家搬出最初住的小山村,辗转到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在那个村时,大女儿11岁才上学,小学毕业赶上村里缺个识字的会计,村里人也希望让孩子在村里干下去。“孩子才读完小学,初中还没上,能识几个字?”樊桂英两口子不干,想让女儿继续念书。
为啥?樊桂英两口子受够了不识字的“憋屈”。
生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樊桂英8岁时就走进大山去放羊,直到18岁出嫁。樊桂英和丈夫出过几次门。“两个人不识字,啥也不懂,到外面感觉像个傻子似的,就靠打听。”樊桂英说。樊桂英两口子下定决心一定要孩子念书识字。起初搬迁到向海乡新兴村,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孩子只能读完初中。听人说县城里的学校好,樊桂英又把家搬到通榆县城的郊区。1962年起,他们三次举家搬迁。
由于是外来户没有地种,为了供孩子上学,樊桂英夏天卖西瓜,春秋打工,冬季卖鞭炮。老伴身体多病,她一人挑起全家重担,当起了“和大泥、脱土坯、垒土墙、打草捆”的泥瓦匠。
因长期操劳,樊桂英脚底长了很长的骨刺,走起路来如刀剜般疼。为了给孩子们交学费,她一瘸一拐地坚持,硬是将脚底的骨刺踩了下去。“孩子有书读,再苦也是甜啊。”樊桂英自己偷偷哭过,嘴上却从没抱怨。
樊桂英用心血抚育了7个子女,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了整整三代人。如今,这个位于吉林省西部偏远县城的大家庭,出了20多名大学生,有的当了检察官,有的做了教师,还有的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着青春。
“挨着勤的,没懒的”
操持一个家不容易,樊桂英的吃苦精神,也影响着孩子们。他们不但个个努力学习,课余和假期还上山挖草药、打草捆、捡牛粪、搂柴火,自己赚钱交学费。7个孩子的手都长过厚厚的老茧。
1992—1997年,樊桂英的老伴身患重病住院。全家开始了长达5年的陪护工作,非常默契地形成了一套护理方案,不攀不靠、谁有时间谁就急忙往医院赶。为老人翻身、按摩身体、端屎端尿……孩子们把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直至老人安详去世。
“大字都不识,咱没文化,也说不好啥。”虽然樊桂英这么说,但在孩子们看来,母亲的话是最直白真实的道理。
别人对自己的好,樊桂英一辈子都记在心上。尽管已经83岁,她还是年年都回向海乡的村里看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邻居。樊桂英没有社保,她把儿女们孝敬她的钱都攒起来,给她买的新衣服也舍不得穿,都用来资助新老邻居们。
“挨着勤的,没懒的。”樊桂英用最质朴踏实的言行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在这个大家庭,助人为乐的事不胜枚举:大女儿在路边救过突犯心脏病的人,小女儿一直在农村资助多名孤儿,大儿子常常自掏腰包帮助低保户、贫困户,小儿子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为其支付7万余元费用……
“多做好事,做个好人”
今年3月份,吉林好人2014年度人物发布,樊桂英被评为吉林好人。颁奖前,她无意中听到大伙谈论一个需要救助的孩子,打听清楚情况当场就捐了500元。
“走到哪都是一股热心肠。”已经成家立业的焦雯倩这样形容姥姥。在外孙女的印象里,“姥姥自己啥都舍不得,好吃、好穿的都给别人,‘给人是福,欠人是罪’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1997年老伴去世后,樊桂英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一片天。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樊桂英平时不牵扯大伙的小日子,只有一个要求——亲情不能疏远。四世同堂的36口人,每周一小聚,每月一大聚。
聚到樊桂英老人的“一片天”下面,大伙谈的不光是柴米油盐的闲话,还要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掰扯掰扯。这事做得对不对,樊桂英有自己的主张,更要听听孩子们怎么看。“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帮别人也就帮了自己”“多做好事,做个好人”……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樊桂英总会把自己念叨了一辈子、照着做了一辈子的话,嘱托给他们。樊桂英的家风、家训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传递给下一代。 在焦雯倩眼里,姥姥樊桂英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以朴素道德和她一辈子安身立命的认知,在儿女子孙中培育和传承勉学向善的淳美家风。(记者祝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