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图为:姜龙华近照
今年28岁的恩施女子陈玉兰,一直珍藏着一件羽绒服。这件羽绒服,是9年前资助她读书的姜龙华叔叔买的,也是从大山中走出的她穿过的第一件羽绒服。
姜龙华,52岁,中建三局一公司高级工程师。22年来,像陈玉兰这样的贫困学生,他已默默资助了14个。
不仅资助学生,22年来,姜龙华还坚持无偿献血。58次献血的总量,相当他全身血量的4倍。
昨日,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姜龙华,显得有些腼腆。他对记者说,可能是受他影响,女儿及他资助过的一些学生,现在有时间也去做义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一个电话
牵出同事身边的好人
“请问你们这里是中建三局一公司技术部吗?我想找一下姜龙华叔叔。”2012年10月的一天,中建三局一公司技术部员工王续胜,接到一名自称是清华大学学生的女孩打来的电话。
姜龙华正在外地出差。王续胜问清缘由后方知,女孩名叫黄思思,恩施人,在姜龙华的资助下,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女孩特意打来电话,向恩人报喜并表示感谢。
这个电话,让同事们吃惊之余也敬佩不已。从而揭开了姜龙华隐藏了20年资助贫困学子的“秘密”。
时间回到1993年。一次姜龙华到外地出差,在电视上看到希望工程的宣传片,贫困地区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目光,深深触动了他。姜龙华觉得,他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回单位后,姜龙华在共青团湖北省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恩施来凤县一名小学四年级女孩作为其定向捐助对象。
细心的姜龙华在询问女孩家庭情况后,特意为她补齐了上一年拖欠的学费。
当时,姜龙华一个月工资200多元,不算很高。“不过,学生的学费也不高,初中一年的学费,只相当我半个月的工资。完全承受得了,所以一直坚持了下来。”姜龙华轻描淡写地说。
不过,这次资助,仍留下了遗憾。姜龙华事后才知,这名他资助的来凤女孩,读到高中,仍辍学打工去了,原因是女孩家有三姊弟,父母决定,把有限的钱用在培养唯一的儿子身上。“想起这件事就很心酸,在农村,女孩往往更容易辍学。”这件事,坚定了姜龙华资助山区女学童的决心。1999年,姜龙华将资助的人数增至两人。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后,他决定同时资助3名高中生。
到目前,姜龙华累计捐助贫困学子14人,先后有10人分别考取了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
一种关爱 与血缘无关如影随形
“多亏了有姜叔叔这样的好人,我才读了大学,有了好工作。”已经成家的陈玉兰,高中时3年的学费,都是姜龙华承担的。陈玉兰后来考上了湖北大学商学院。多年过去,陈玉兰至今与姜龙华保持着联系。
昨日,陈玉兰在电话中说,姜龙华不仅资助她读高中的学费,她上大学后,甚至大学毕业后,姜龙华仍关心着她。
陈玉兰回忆,大一那年冬天,姜龙华到学校看望她,本来是请她吃饭的,看到她穿着一件很薄的外套,饭后当即带她去商场买了一件羽绒服。“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羽绒服,我觉得穿着特别暖和……”读大学期间,姜龙华定期去看望陈玉兰,给生活费和请陈玉兰吃饭改善伙食。
陈玉兰毕业后,姜龙华每次到北京出差,还会联系她并请她吃饭。“虽然我已工作了,但每次都是姜叔叔请我,总说我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直到现在,姜龙华有时还会问问陈玉兰的近况及父母的身体情况,当陈玉兰遇到困难,姜龙华也会帮忙分析、出主意。
2012年考取清华大学的黄思思说,姜叔叔不仅资助她上学,高中时每学期还会给她写一两封信,从学习与生活上关心她。
一次,黄思思在信中不经意提到妈妈工作不稳定,姜龙华特意打去电话,主动提出帮她妈妈找份工作。后来,姜龙华又执意每月给思思增加200元生活费。
去年底,姜龙华到北京出差,还特意将黄思思、陈玉兰和自己在北京读书的女儿叫到一起,请她们吃饭。
一种坚守 将无私大爱倾情演绎
中建三局一公司的多名员工说,如果不是2012年黄思思打电话到该单位,也许至今,大家还不知道身边还“藏”着这样一位好人。
而姜龙华的善举,也不仅仅体现在捐资助学上。
2012年,一张大红证书,寄送到中建三局一公司。这张由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证书,上面写着“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几个大字。
原来,20多年来,姜龙华一直坚持无偿献血,至今已献血58次,其中捐献血小板30多次。
提及第一次献血经历,姜龙华记忆犹新。1993年夏天,他出差在外时,从新闻报道中得知,AB型和O型血极度缺乏。姜龙华是AB血型,他二话不说找到街头流动献血车,挽起袖就献血。“献血后除了有些疲劳,没有任何不适,一天后就恢复了。”姜龙华说。
血小板是珍贵的血源,但捐献志愿者相对较少。捐献血小板,对时间间隔也有严格要求,两次献血时间必须间隔1个月以上。姜龙华掐准时间,一过间隔时间就到献血站义务献血。姜龙华妻子回忆,有几次,老公陪她逛街时,中途一个人借故离开,后来她才发现,他是偷偷“溜”到商场楼下的流动献血车献血去了。
如今,姜龙华已积攒了一大摞献血证。专家介绍,姜龙华捐献的血量,已相当于他全身血液总量的4倍。如果按照平均每位病人需用血量800毫升计算,他所献的血,已让29人受惠。
献血,已成为姜龙华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捐资助学与无偿献血,姜龙华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目前,姜龙华的资助对象已不再局限于贫困女学生。就在昨日,他还给远在十堰竹溪的捐助对象、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发去短信:“××同学,你就要参加高考了,叔叔送你三句话: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其次要劳逸结合,学习之余也要适当运动;最后考前和考中饮食要清淡,注意增减衣服,别感冒。祝你高考成功!”
对话姜龙华
我希望帮助他们多读一点书
记者:捐资助学,无偿献血,22年来,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姜龙华:我小时候在农村待过,知道山区学生读书不容易,特别是女学童容易辍学。我资助的初衷,也并不是一定要每个人都考上大学,我只是想帮助他们能多读一点书,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一点作用。无偿献血?我觉得自己能献是一种幸福(笑)。这说明我身体健康。
记者:此前,您坚持捐资助学与无偿献血,为何不让外人知道?
姜龙华:除了妻子和女儿,亲戚、朋友及同事都不知道。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举手之劳,况且我也只是量力而行,没必要弄得人尽皆知。
记者:您的家人支持吗?
姜龙华:1995年之前,女儿还没出生,妻子没支持也没反对。女儿出生后,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外租房住,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400到600元,而当时资助一名初中生,一学期要100元。手头一度有些拮据,妻子曾提出,不要资助了。但想到别人比我们更困难,我们克服一下就挺过去,为此,我说服了妻子。后来,妻子再没提出过异议。女儿一直都很支持。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女儿多次利用假期去做义工,我很欣慰。
记者:这些您资助的学生,对您而言,最感欣慰的又是什么?
姜龙华:在我资助过的这些学生中,很多人读大学或走上社会后,还和我联系,有的还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我感到很开心。(记者朱娟娟 通讯员杨登科 图/通讯员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