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雷锋各地在行动 > 正文
 
现代版"一饭千金":老人报恩建农场 只为50年前"一个馍"
2014/5/27 10:15:41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责任编辑:liutt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这是一个现代版“一饭千金”的故事。54年前,15岁的邳州小伙刘益标逃荒到了洛阳,当饿得几乎晕厥时,一户好心人给了他一家最好的口粮——一个大大的白蒸馍。为偿还当初许下报恩的承诺,在多次寻恩未果后,2013年1月已经68岁的他只身来到洛阳,投入一生的积蓄30多万元建起了种植、养殖立体农场,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并决定等农场成规模后无偿送给当地人。

这是刘益标和他的丰泰农场。(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1.逃荒中“蒸馍救命”“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饭”

  

    故事源于1960年冬天,15岁的刘益标家里穷得揭不开了锅,为了活命他和父亲逃荒来到了河南洛阳,落脚在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袁庄,住在村头一座破烂的庙里。挨饿的日子里,能填饱肚子的都是香的,但是有那么一顿饭,刘益标至今都忘不了。 
  一天已经几天没吃东西的刘益标饿得昏了过去,正巧村里的一户人家外出,发现了躺在路边的他。这户好心的人家将他背回家中,一点点向他嘴里灌稀饭,才将其救了回来。“我记得醒来之后,那户人家的女主人就递给我一个特别大的白蒸馍。”如今,虽然事情已经过去50多年,但刘益标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那个白蒸馍,时常在我脑海中出现。”说这话时,老刘有些哽咽。由于时逢三年自然灾害,一个白蒸馍就是一条人命,对于一个生活比较宽裕的家庭来说也是最好的口粮。他说,“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饭!”

(资料图片来源:襄阳百腾热线) 

  当年在袁庄,当地老百姓家里需要人干活时,小刘就和父亲就去帮忙。活儿干完了,对方管饭。就这样,他和父亲吃着“百家饭”活了下来。一年多后,饥荒逐渐过去,人们口中的“小刘”带着乡亲们送的几麻袋红薯干返回了老家邳州,后来上学、工作、成家……但他一直念念不忘那户好心的人家,不忘那朴实热心的村民,不忘那大大的白蒸馍。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知恩图报,努力报答村民的恩情。 
  工作出差和退休后,刘益标也曾多次来到洛阳寻恩,但由于时间长了,他只记得袁庄这个名字,一直没有找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报恩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也是机缘凑巧,2012年,刘益标前往洛宁县上戈镇寻找朋友时在一个老乡家吃饭,老乡端出了一盘白蒸馍,他拿起来咬了一口,竟然和50多年来萦绕在心头的那个味道一模一样,他当时就决定:留在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知恩不忘报:为建农场 倔老头向老伴“打欠条”

  

    上戈镇素有“中原苹果第一乡”之称,但由于当地的种植方式比较单一,仅靠种苹果的微薄收入老百姓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只有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才能使村民致富奔小康,刘益标想做一个带领村民致富的先行者。“退休前虽在工厂工作,但家乡邳州农业很发达,我也很关注农业,对种植、养殖都不陌生。”2013年1月,刘益标和上戈镇里峪村签订200亩土地承包协议后,便成为洛宁县上戈镇里峪村的一位“名誉村民”。和其他承包者只种植苹果树不同,刘益标不仅种植苹果,而且还套种了山芋、西瓜、药材。另外,为解决灌溉难题,他引电上山、引水上山,并开辟出一个大水池,养上了鱼、鹅,以种植养养殖,以养殖反哺种植,充分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为此,一年多来老刘已投入了3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一个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式农场,彻底改变了原来“靠天种地、亩产单一”的面貌。在农场挂牌仪式上,刘益标当着众多领导和村民的面,郑重承诺“等农场建好了、成规模了,我就把经验和园子都留给当地人,安心回老家。”

(资料图片来源:襄阳百腾热线)

    一门心思要建农场报恩的老刘,家境其实并不算宽裕。 
    对于投资建农场,家人和朋友一开始都反对,他却并不在意。“我明知他们会反对,我相信自己,他们越反对我越是要干,到最后他们肯定还会认可我。”刘益标笑了笑,透出一股子倔劲儿。 
    在邳州市区大运河边一处低矮的房子中,记者找到了刘益标的家。为了方便照顾家里卖煤的生意,他的老伴李秋租住在这里。“他胸怀大,想做事,要报恩。退休后,家里生意也不多,就又想着去折腾!”谈起老伴去洛阳建农场报恩的事,李秋既自豪又无奈。 
    “儿子还没结婚,在上海打工,本来这个钱是用来给他买个房子的!”李秋说。家里2010年买了个二手房,投入农场的30多万元已用了家里积蓄的大部分。 
    李秋从房间里拿出一叠纸,是老刘给家里写的一张张借条,总计已达24万元。“没办法,他说‘你借给我’,给我打了欠条,甚至还用离婚威胁我给他钱!还有几万块钱没写欠条,听说还找人借了点钱。”李秋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支持他报恩,但一开始不同意去搞农场,这么大岁数了,就怕他瞎折腾!” 
    李秋说,老刘原来在邳州市港务局做过保卫科长,老两口退休工资加起来3000多元,虽然不高,但在一个县城来讲还是够用的。她告诉记者,最近老刘已经近2个月没回家。“他对农业很上心,2001年就租地养过羊,到羊羔成群了,却碰到2003年的‘非典’,亏了20万元,不得不卖房还债。” 
    “他对土地有感情,更念念不忘当年在洛阳受到人家的帮助!”李秋说。

3.还有梦:不花国家一分钱 让山区变成“花果山”

  

    在洛阳洛宁县上戈镇建了农场,老刘还是一直想找当年那个袁庄。“在这安顿下来之后,闲下来我就四处托人打听,听说有个地方叫袁庄,问了很多路摸过去,结果不是。后来又听说有个村里有庙的袁庄,过去一看,就是它了。”刘益标说。当年的“小刘”再次看到袁庄的时候,破庙已经被翻修了很多次,水井早已坍塌,给他做白面馒头的人已经离开人世。曾一起干活的老伙计张老康擦擦眼泪说:“50多年了,你怎么没想着回来看看。”刘益标老泪纵横:“也托人打听过,但走的时候太小,连这地方叫什么、是哪个镇的都说不清楚。”

 

    这是刘益标的农场。为了解决灌溉问题,刘益标“引水上山”,在农场的山顶建了蓄水池,同时搞起了养殖业。(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我忘不了这里的救命之恩,也忘不了农村的苦日子,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刘益标说,等现在的农场上了规模,他还要到袁庄搞农业,带着当地人致富。“我到袁庄跟乡亲们说过了,你们都是我的亲妹妹,亲弟弟。我要来这里,为老百姓做事!”刘益标说。2013年,他根据农场土地的特点,种了西瓜和药材,每天都有经销商开车来拉货。“我这瓜比别人的熟得晚,现在是稀罕货,所以能卖出好价钱。”老刘高兴地说。说起未来,刘益标信心满满:“这里旱多水少,昼夜温差大,适合种红薯,未来4年我就种红薯。”老刘盘算着走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选最优良的红薯品种,加上科学的管理,一亩地收8000斤,每斤卖5毛,收入就是4000块,种好了红薯再办个淀粉厂,加工粉条,一亩地再多挣2000元,剩下的粉渣我养猪,绿色无污染的猪肉,又增加一笔收入,猪粪反过来又能给红薯地上肥料……”按照老刘的“如意算盘”,1亩地可以确保收入1万元。“我不花国家一分钱,5年靠种地养殖就能让当地百姓实现小康,我不该感到骄傲吗?” 老刘的理想是把山区建成“花果山”,春天看是花园,秋天看是果园,到处是扑鼻的香气,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

    “等苹果树结果子了,要打造纯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模式,打上品牌,全世界去挣大钱。”老刘说得很兴奋。“等这一套模式成熟了,我就把这些东西全部无偿地交给他们,自己离开。”老刘说,“我不图钱不图利,能实现这个梦想,我这辈子就有价值。”

道德点评:

 

     一个馒头值不值30万?刘老汉用朴实的行动做了漂亮的回答。当刘益标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一个馒头的爱心救了他的命,没有了这条命,何来老人的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馒头”。落水的时候有人奋不顾身,摔倒的时候有人扶你一把,事业不顺的时候有人助你一臂之力,流落异乡的时候有人给了你一杯水,伤心的时候有人循循善诱,这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馒头”。一个“馒头”的30万回报让我们感动,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有没有勇气,和刘益标一样去寻找我们生命中的那个“馒头”呢?面对人生转折上的“热馒头”,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责任编辑:卢阳)
网友评论
最廉价的投资,最丰厚的回报,最美味的馒头,最实际的感恩,这才是人性的闪光点,不管是馒头还是30万。 
    因为一个馒头,老人一生念念不忘。这其实就是一颗感恩的心在跳跃。平凡中信守道义,才能立足于天地,刘大爷,好样的! 
    看到刘老汉的事迹,也想到身边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人把对一个馒头的感恩之心,回报给了社会。我们能做到的,是投桃报李,牢记感恩。
  ( 0 ) ( 0 )  

  相关阅读:
· 安徽师大五四爱心学校锤炼师范技能系列活动纪实
· 浙江象山七旬新“愚公”五年凿出千米游步道
· 吉林通榆83岁老人樊桂英:三迁勉学 一生向善
· 最美家庭:家有“七宝”的幸福生活
· 为救姥姥9岁女孩冲入火海重度烧伤唐山人倾情相助
· 带着1000多个家庭的希望这辆寻子车跑遍大半个中国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61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