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洛宁县上戈镇建了农场,老刘还是一直想找当年那个袁庄。“在这安顿下来之后,闲下来我就四处托人打听,听说有个地方叫袁庄,问了很多路摸过去,结果不是。后来又听说有个村里有庙的袁庄,过去一看,就是它了。”刘益标说。当年的“小刘”再次看到袁庄的时候,破庙已经被翻修了很多次,水井早已坍塌,给他做白面馒头的人已经离开人世。曾一起干活的老伙计张老康擦擦眼泪说:“50多年了,你怎么没想着回来看看。”刘益标老泪纵横:“也托人打听过,但走的时候太小,连这地方叫什么、是哪个镇的都说不清楚。”
这是刘益标的农场。为了解决灌溉问题,刘益标“引水上山”,在农场的山顶建了蓄水池,同时搞起了养殖业。(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我忘不了这里的救命之恩,也忘不了农村的苦日子,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刘益标说,等现在的农场上了规模,他还要到袁庄搞农业,带着当地人致富。“我到袁庄跟乡亲们说过了,你们都是我的亲妹妹,亲弟弟。我要来这里,为老百姓做事!”刘益标说。2013年,他根据农场土地的特点,种了西瓜和药材,每天都有经销商开车来拉货。“我这瓜比别人的熟得晚,现在是稀罕货,所以能卖出好价钱。”老刘高兴地说。说起未来,刘益标信心满满:“这里旱多水少,昼夜温差大,适合种红薯,未来4年我就种红薯。”老刘盘算着走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选最优良的红薯品种,加上科学的管理,一亩地收8000斤,每斤卖5毛,收入就是4000块,种好了红薯再办个淀粉厂,加工粉条,一亩地再多挣2000元,剩下的粉渣我养猪,绿色无污染的猪肉,又增加一笔收入,猪粪反过来又能给红薯地上肥料……”按照老刘的“如意算盘”,1亩地可以确保收入1万元。“我不花国家一分钱,5年靠种地养殖就能让当地百姓实现小康,我不该感到骄傲吗?” 老刘的理想是把山区建成“花果山”,春天看是花园,秋天看是果园,到处是扑鼻的香气,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
“等苹果树结果子了,要打造纯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模式,打上品牌,全世界去挣大钱。”老刘说得很兴奋。“等这一套模式成熟了,我就把这些东西全部无偿地交给他们,自己离开。”老刘说,“我不图钱不图利,能实现这个梦想,我这辈子就有价值。”
一个馒头值不值30万?刘老汉用朴实的行动做了漂亮的回答。当刘益标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一个馒头的爱心救了他的命,没有了这条命,何来老人的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馒头”。落水的时候有人奋不顾身,摔倒的时候有人扶你一把,事业不顺的时候有人助你一臂之力,流落异乡的时候有人给了你一杯水,伤心的时候有人循循善诱,这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馒头”。一个“馒头”的30万回报让我们感动,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有没有勇气,和刘益标一样去寻找我们生命中的那个“馒头”呢?面对人生转折上的“热馒头”,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责任编辑:卢阳)
网友评论
最廉价的投资,最丰厚的回报,最美味的馒头,最实际的感恩,这才是人性的闪光点,不管是馒头还是30万。
因为一个馒头,老人一生念念不忘。这其实就是一颗感恩的心在跳跃。平凡中信守道义,才能立足于天地,刘大爷,好样的!
看到刘老汉的事迹,也想到身边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人把对一个馒头的感恩之心,回报给了社会。我们能做到的,是投桃报李,牢记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