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14年前,29岁的维吾尔族青年阿里木江·哈里克(见图。资料照片)离开新疆老家,带着他全部身家——一个烤箱,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贵州毕节,一待就是10余年。并不富裕的他,依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与当地群众交知心朋友,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10多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阿里木江变成了地道的毕节人。
为何选择在毕节扎根?阿里木江说:“毕节人给我很多帮助,我很感动。”
阿里木江出生在新疆和静县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当过兵,1997年离家外出谋生。辗转北京、郑州、北海、昆明等多地打工,阿里木江最终因为一次次的感动,留在了毕节。
回想起初到毕节的那个夜晚,阿里木江记忆犹新。背着一只烤箱,兜里揣着10元钱,与10多个“背篼”一起住在一间没有铺盖的房间里,阿里木江忧心忡忡:“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幸亏刘老二给了我100块钱,还帮我在他的酒吧前摆起烧烤摊。”刘老二,名叫刘炅,阿里木江来毕节之初,在他的酒吧里吃住了两年半,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
“大家都当过兵,他又是名远方人,我觉得应该帮他一把。”刘炅说,尽管当时自己也欠债不少,但他认为应该帮助这位维吾尔族兄弟。
靠着在酒吧门口卖羊肉串,阿里木江渐渐在毕节立足。“这些年我都是在毕节过年,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每年都有人接我到家里过年……只要我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最让阿里木江感动的是来毕节的第三年,时任毕节市大方县县长的彝族干部李玉平盛情邀请他到家里过春节,还将他介绍给家人朋友,教他唱彝歌、跳彝舞。“我很感动,没觉得自己是外乡人”,阿里木江说。
在毕节的10年间,阿里木江收获了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各族同胞的关爱和支持,他决定把自己变成贵州的“一分子”——把户口从新疆迁到贵州,在毕节定居。2009年9月,阿里木江正式成为毕节市市民。
“我在贵州有各个民族的朋友,从未感到过孤单和无助,生活像在家乡一样温暖。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阿里木江说。
“想为大家庭做点事”
贵州人的真情关怀,让阿里木江萌生了献爱心回报的念头。
2002年,阿里木江捐出了第一笔助学捐款。那年春天,阿里木江从镇远县经过,帮助扑灭了一场山火,当地林业局奖励他300元奖金。回到毕节后,他自己补上200元,捐给当时毕节学院一名叫赵敏的贫困学生。
2007年夏天, 阿里木江听说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有181名孩子没有书包,就与贵州都市报记者朱光伦一道,租了一匹马驮着书包和文具,来回走了7个多小时的山路,把书包送到孩子们手中。
虽然卖羊肉串的收入不多,但能帮助有需要的人,阿里木江觉得很快乐。“我受过贵州人的帮助,也想为这个大家庭做点事,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设有一项“阿里木江助学金”。阿里木江每年捐资5000元,加上该学院补充的5000元,每年奖励20名贫困生。“助学金金额不大,但它体现着一名少数民族同胞的爱心,从德育教育、各民族互帮互助的角度看,资金小而意义大。”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说。
不仅仅是捐资助学,任何需要阿里木江的地方,他都乐于伸出援手。2006年,金沙县境内发生一起维吾尔族同胞与当地群众因生意引发的纠纷,由于语言不通,公安机关在办案时束手无策。当地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迅速与阿里木江取得联系,希望他到现场帮忙。阿里木江二话不说,挂掉电话就驱车前往,顺利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纠纷。这些年阿里木江帮助化解的类似矛盾纠纷不下10件。
“走哪都为团结尽份力”
2012年,为照顾即将生产的老婆,阿里木江回到新疆老家。可不管走到哪,阿里木江都想着为民族团结尽一份力。
在新疆和田县英阿瓦提乡,阿里木江和当地的驻村干部一起,走村串寨,给当地的维吾尔族同胞开设道德讲堂。阿里木江说,“过去一年多我讲了100多场民族团结课,每场听课的群众不少于500人。我就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各民族融洽相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伊犁、哈密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阿里木江的足迹。
阿里木江的身影还频繁出现在各种受灾现场。2008年汶川地震,他积极捐款;2010年玉树地震,他掏钱买了上万元的救灾物资直奔玉树,并与子弟兵一起为灾民搭建帐篷、运送物资;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阿里木江与朋友一起奔赴灾区,捐款4.5万元;今年云南鲁甸地震,阿里木江亲自赴灾区为当地群众做手抓饭……
谈到打算,阿里木江说:“等孩子大一些,我们一家人还是要回到毕节。”在毕节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成为阿里木江目前最大的心愿。(记者 黄 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