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教什么,怎么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当前教育系统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的情况下,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应对信息网络环境下多元文化、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立德树人”中回归教育本真、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
立德树人,必须始终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察德修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德育为先,就是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青少年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因此,德育为先,应“从娃娃抓起”,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教育学生“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要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指标,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要建设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利用重要仪式、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仪礼节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中陶冶情操。
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立德中的养成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才能逐渐内化于心;坚持知行合一,从做好小事、管住小节开始,修养德行、行善积德,才能不断外化于行。要把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自我体验,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中学会劳动,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学会勤俭,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学会感恩,慷慨向他人施与关爱;学会助人,享受“手留余香”的快乐;学会谦让,谦让他人、谦让自然;学会宽容,用微笑来“融化冰雪”;学会自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学会自律,严以修身、克己制欲。
(二)
立德树人,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立德树人”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和落脚点。
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激励每一个学生奋发上进,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使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校园享受思考、展现潜能、放飞梦想。
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倡学校教育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兴趣和志向的学生创造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强调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思维,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追求新知、修养品格、创新实践、全面发展。
要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注重科学育人与教育治理的有机结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校风校纪建设,都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融入道德教化之中,使“真善美”的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假丑恶”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从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既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又修好公德、私德。
(三)
立德树人,必须不断提升师德。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素质有多高,学生就能飞多远。教师为烛,师德为光,将会点亮一代又一代学子通往未来、实现梦想的希望之路。因此,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是“立德树人”的关键。
“三个牢固树立”,是师德的准绳。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这“三个牢固树立”,不仅是教师育人律己的职业规范,也是不断提升师德的明确目标。
崇高的师德,源于大爱情怀。热爱教育、珍爱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和光荣称号,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爱生如子、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执着追求,才会不断在学生心田播下爱的种子,用爱心培育爱心、用人格来塑造人格,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祖国。
崇高的师德,体现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春雨润物、薪火相传,来培育主流价值、引领社会风尚。教师有爱心、有学识、有高超的教育艺术,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学生就会心向往之、行模仿之。教师的道德,更在于身体力行、明德惟馨。只有把“三个牢固树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并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清风正气。
不断提升师德,需要我们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把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加大优秀教师宣传力度,健全师德评奖惩制度;也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立德树人”创造良好条件。
(四)
立德树人,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教育环境的创新和优化,既需要加快教育教学包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力推进。
要形成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的综合育人格局,使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共同促进。立德树人,需要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劳动和通力合作,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使各学科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释疑解惑,更要为学生人生指引方向,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要实现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筹推进。改变各育人阵地之间衔接不紧甚至碎片化的现象,营造课内外、校内外密切配合、互相促进的良好育人环境。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充分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博资源,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榜样资源,社区校外培训辅导资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做人做事、学习明理的重要作用,形成“立德树人”合力。
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协调一致的评价机制。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要坚持教育的本原价值是“育人”而不是“育分”,纠正过去“唯分是举”评价学生、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倾向,建立起体现人的品格、知识、身体、个性、能力等充分发展的评价体系,推动教育尽快走出功利主义误区,进入“立德树人”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