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在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活跃着一批“红马甲”,马甲上印着中英双语的“我帮您”。细心的旅客会发现,这些“红马甲”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北京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航站楼管理部服务主管王琳介绍,这批老年“红马甲”是首都机场的老年服务志愿者,目前总共有92名。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志愿者往往是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为何这么多老年人不要分文、自愿服务?
今年63岁的潘晓林退休前在北京一家合资公司做管理,凭借多年工作中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积累,他学到了一口流利的英语。2013年初,潘晓林从妻子那里得知首都机场招募志愿者,马上报了名。“退休之后整天就是懒洋洋地看电视,下楼遛遛弯,生活太空虚。我觉得来做志愿者能够充实我的生活。”潘晓林说。有一次,潘晓林在首都机场遇到一位俄罗斯男子带着生病的儿子面色焦急地找路,便上前用英语询问情况,结果发现对方不会英语。于是他找到路过的一位能说英语和俄语的波兰游客,最终帮这位俄罗斯男子上了摆渡车,到达要去的登机口。潘晓林说,当时俄罗斯男子非常信任自己,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令他非常幸福。“相比在家看电视,来做志愿者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免得自己和时代脱节。而且我家离机场不远,每次过来走路25分钟。身体也好了,精神也好了。”另一位老年志愿者郑薇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她说,每周两次、每次4小时的志愿服务给退休不久的她带来了“还在工作”的感觉。“让我感到日子过得很充实,而帮助他人让我在孩子们面前很光荣,在我的鼓励下,儿孙辈的孩子也开始参与志愿活动。”
王琳说,招募老年人做服务志愿者原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临时计划,过后一度取消。没想到参加的老年人纷纷表示希望继续来做志愿者,就又把大家召集起来。在她看来,从事志愿服务,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特长。老年人往往更耐心、更细心,对于旅客的需求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特别是老年旅客更愿意接受老年志愿者的指引服务。
据了解,近年来各大城市的老年志愿者越来越多。科技馆、博物馆中,常常可见退休专家担任的讲解员。教农民工、老年人学电脑的公益课堂上,也总有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义务教学。很多老年人还积极在社区里做志愿者。家住北京方庄的祁广祥今年68岁,每个月10号的社区志愿者活动,他一定报名参加。“不一定做什么高难度的事情,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清洁一下社区的健身设备,检查一下居民楼里的消防设施是不是完好。”祁广祥说。与其他人相比,祁广祥有一手“绝活儿”。退休前,祁广祥就是机械厂的维修高手。如今每逢志愿活动,他就会带上工具,检查健身设备有没有故障:拧上松动的螺丝,将歪掉的护栏修好,如果遇到需要材料来修补的问题,祁广祥会通知居委会,让相关人员来修理。“这些健身设施,街坊邻居每天都用,很容易出现坏损,就跟老年人一样,需要勤照顾。我有这个能力,就帮帮大伙儿,手艺还能派上用场,我就觉得还没老呢。” 祁广祥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教授姚远认为,老年人往往面对与社会脱节的难题,而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可以维持与社会的互动,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自身价值,值得倡导。事实上,许多年纪不算太大的老年人很希望参与到这种志愿服务中来,就是不知道去哪里能发挥余热。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政府部门以及基层政府组织应当针对老年人的个人爱好与能力,组织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活动,相应提供各种保险,把好事彻底做好。他还建议,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子女的宣传,让子女不要盲目“护老”,给老年人更多自由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