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山东大学有一座中华文化体验馆,是目前国内高校首创的“一站式”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场馆,建筑面积近2600平方米。在内容设置上,分为哲学思想、传统艺术以及民俗生活三个方面,包括孔子与儒家礼仪、书法、国画、建筑、京剧等16个专题文化体验区,100多个体验环节。体验馆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中国故事每天都在讲述。
礼乐之兴,吾欲慕圣贤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影响深远。在体验馆里,对礼乐文化的感知是从“莫不令仪”的仪式化教育开始的。
“正冠肃立,拜,兴,再拜,兴,三拜,兴,礼成。”山东大学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孔子行拜师礼。即将奔赴西部山区任教的他们身着汉服,头戴儒巾,手持竹简,通过仪式向孔子表达最为崇高的敬意。体验馆遴选十二幅孔子圣迹图,从“尼山祷祝”到“子贡庐墓”,讲述了孔子践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一生。支教团学生于新九说:“在这里,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亲身体验,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心中充满了敬意。”
追慕圣贤,诵读礼拜的仪式教育融技能学习、文化认知与情感体验于一体,正逐步成为山东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新风尚。山东大学赴西部支教的研究生和分赴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蒙古等国孔子学院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都要在这里开展文化体验,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
敬事明德,别样致青春
中国文化具有“日用而不知”的特色,是一种生活中的文化,蕴藏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来,传播开去,是体验馆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体验馆里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年龄不同,文化语境各异。既要“信达雅”地传授中华文化,又要克服跨文化的障碍,对老师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端出课堂的‘这碗水’确实需要课下的‘一桶水’作后盾。”陈鹤龄老师说。
今年7月,2010级本科生张凯英完成了自己在体验馆的最后一次碑拓体验的志愿服务工作。他选择了刻有山东大学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石碑。刷白芨水、铺宣纸、蒙白布、打刷轻敲,拓包上色,动作娴熟,力道准确,约莫一个小时,一张墨色均匀、线条清晰的“乌金拓”顺利完成。第一次他把拓片送给自己,然后与每一位指导过他的老师告别,希望母校的办学宗旨能够永远激励自己。
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在体验馆从事辅助教学、翻译、摄影、文稿编撰、教材研发等不同层面的社会实践,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志愿服务之中,也使自己的才艺在舞台上得以施展。体验馆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得到了在校生的集体“点赞”。
“活在当下”,教学生活化
面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如何去选择?怎样使抽象的文化得以外化和感知?这些问题一直伴随体验馆建设的历程。体验馆主要策划设计者、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继鸣教授说:“这个场馆应该具有教学浸濡的要求和功能,但绝不是一个空间扩大了的教室。它应该做到分层次有内涵,能讲解有故事,可操作有意思,利参与有收获。以教育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功能和社会的价值。”
宁继鸣的话道出了设置体验馆的主旨:探索有意义与有意思兼备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国际传播方式。
体验馆的教学特色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体验馆设计者之一、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马晓乐说:“我们希望建立一种体验式的文化教学,突出‘活在当下’,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和社会化,而不仅仅是学术化和历史化。体验是文化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善于构建文化‘知识链’,由浅入深,尝试在生活的文化表征和内涵之间搭建桥梁,在‘术’与‘道’之间加强引导,以此让体验者慢慢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2013年12月,包括体验馆建设在内的“中华文化体验模式创新与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构建”项目高票入选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组委会评价说:“该项目树立了中外文明同时空的观念,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共享,用国际话语讲中国故事,加强了传统文化的呈现力、诠释力和影响力。”(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