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9月22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中国新闻网等10家主流媒体出席活动。
活动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接受了媒体群访。谈及近代以来孔子地位的下降以及对孔子的批判时,杨朝明表示,这是一种对儒学偏颇的理解。他说:“近代中国对文化的判断是基于西方列强进入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判断缺乏理性。”
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成了中国人面临的新问题
诚如杨朝明所言,回顾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将西方文明强迫输送进中国。在西方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参照。“天朝上国”在近代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救亡图存成为国人的第一需要。而国人对于“救亡图存”方法的探究也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最终至于文化层面的变迁。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文化层面的革新。但同时,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也趋于明显。在“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成为了公开的口号。孔子彻底走下了神坛,几乎成为“保守文化”的代言人。而这种对孔子、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批判又在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峰。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全球趋同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成了中国人面临的新问题。
近代民族生存的危机已成为当下民族文化生存的危机
随着这种人文价值意义的追求呼声开始迫切与高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终极关切的意义又被重新提起。
但如今的国人已远离传统经典。且不说当下鲜有人通读四书五经,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大多限于表面。加之当代消费主义的冲击,国人提笔忘字、曲解传统、不知敬畏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大学生手写400字简历有24个错字》、《古诗退出课本》,这样的消息不一而足。
而在传统文化缺失的今天,同样不乏对传统文化的曲解。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学国学的风潮,不少家长跟风送孩子上现代私塾或书院,但此类模式大多被商业操作裹挟,难以真正形成社会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更有甚者,广东东莞蒙正国学馆的“女德学堂”提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
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曲解与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理解,已经成为了当下国人面临的重要问题。近代民族生存的危机,而今已俨然成为了当下民族文化生存的危机。
传统的要转化为创新的
这不禁令人们反思:国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如何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学者葛剑雄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合理的取舍。国粹主义和崇洋媚外都是不可取的”。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也曾撰文指出,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今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道德需要在“再中国化”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中华文化”。
如其所言,今天,中国社会固然要讲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来,但传承的东西如果没有当下的时代特性就如同机械地照搬,也就不可称之为“活的传统”。
同时,作为当代中国人,“传承”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的、过去的转化为创新的、当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