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传统中医 国学教育 儒学人物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党建园地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项目发布  产品发布  加入联盟  场地租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文艺新视界)

王福州
2014/11/14 14:32:32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对待传统,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正是抱着尊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态度展开的。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非遗既是积累与沉淀,也具有开创与自我更新的能力

  ●非遗保护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和民众,鲜活经验和创新智慧潜藏于社区街巷,关键是怎样发掘民众的潜力,怎样调动普通人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民间的力量不会小于政府的力量,这一理念既体现联合国公约要求,也是中国非遗传承保护实践的重要经验

  ●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未来10年,非遗工作的重心将放在深化对非遗项目规律性的探讨和实践上,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继续担起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厚传统,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是以2001年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开端的。十多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已由以往单项的选择性的项目保护,走上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遗保护已走进依法科学保护的新阶段。随着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的建立,抢救性保护、原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保护方式的提出和完善,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推进,被称为非遗传承保护的“中国经验”,受到各界关注。

  非遗的持久魅力在于传统

  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对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是非常有益并且必要的,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而作为数千年历史积累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传统的结晶,是我们今天发展文化、形成新的传统的宝贵基础。

  非遗的特殊性在于,它所强调的不仅是物质成果,更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等。所以,要想全面认识非遗所蕴含的“传统”,需要厘清非遗与物质遗产(文物)、自然遗产的关系,它有哪些文化表现形式,有哪些相关的文化空间,贯穿着什么样的技艺,又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只有深入挖掘并且阐发“非遗”这一标识背后的丰富意蕴,才能引导人们更全面地领会它于今天的重要意义,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继承和发扬。

  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传统内部应该有反思和批判的声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会导致全民性的心灵空虚和价值混乱。我们承认,传统中也有糟粕和偏狭,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去伪存真,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正是抱着尊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态度展开的。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累累硕果,它经受历史的考验,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追求与走向,深蕴着民族的道德与思想,彰显着群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体现着人类精神活动的纵深与精微。它既是积累,沉淀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质量与品味,更是开创,显示着强劲的抗逆性、适应性、开放性与自我更新的能力。

  这也给我们今天的非遗保护工作提出挑战。立足现实生活保护和传承非遗,既要防止将其束之高阁,使之教条僵化,又要避免离开传统的根基和土壤片面地讲创新、谈发展。同时,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日中国,应该充分重视非遗凝结传统、植根创造、面向未来的特殊性质,真正把具有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而不是展示那些鄙陋的、片面的、猎奇性的碎片。既要充分发挥非遗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的作用,也要通过非遗保护和传承促进整个社会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非遗的核心要素在于人

  “人”在非遗的价值内涵中充当着核心要素的角色。社会历史中的人,既是非遗各种实践的主体,也是非遗发生影响的客体。非遗保护的旨归,正是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其情感、价值观和习俗能够从社会历史中获得持续的尊重和支持,人类优秀文化的积累同样受益于此。

  要想发挥人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核心要素作用,首先应该将非遗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非遗项目的一大特点是由于时间久远、时代变迁而力量单薄,在纷繁热闹的当下生活中容易被湮没,但它们的背后有悠久漫长的历史,有优美动听的故事,有鲜活生动的人物。我们要为民众尽可能多地打开走进非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窗口,以民众的眼光、平民化的叙述去传达非遗故事,向日常生活靠拢,与普通民众贴近,对非遗的展示与传播要见人见物见精神。

  其次要将非遗置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多重维度去考察,用听得懂、传得开、信得过的方式向世界讲述非遗项目的中国故事。故事里既有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技艺与精神,也有当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非遗保护的方法和经验,借助故事来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时代面貌,传递中国人的价值观。

  最后,应该关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虽然是通过物化的形式得以呈现的,但展览、展演、展示只是非遗宣传工作的手段,其价值主要还是依赖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了解传承人的情感诉求,改善传承人的创作生产环境,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保护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地位,让非遗的传统得以有序绵延。一方面,可以分门类分批次地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眼界和学养,尝试在传统手工艺中引入一些现代艺术理念,鼓励部分传统“匠人”向艺术家转型;另一方面,推进非遗传承与初级教育的融合,以中小学教育改革为契机,对传统手工技艺类特长生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把非遗传承人培养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范畴,等等。

  人既是非遗的持有者,也是非遗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所以,非遗保护真正的源头活水就在基层和民众,非遗保护的鲜活经验和创新智慧就潜藏于社区街巷,关键是怎样发掘民众的潜力,怎样调动普通人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民间的力量不会小于政府的力量,这一理念既体现联合国公约要求,也是中国非遗传承保护实践的重要经验。

  非遗保护的动力在于传承文化

  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未来10年,非遗工作的重心将放在深化对非遗项目规律性的探讨和实践上,继续担起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植根丰富的非遗资源,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成品牌,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将非遗课题研究纳入国家自然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的申报范围,鼓励高等院校牵头,集聚各方智慧,使非遗保护研究常态化、科学化;严格控制国家级非遗项目规模,适度扩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规模,逐步完善传承人结构,审慎调整传承人资金补贴标准。

  遗产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遗产与环境密不可分,更不可割裂。在防止传统村落、老街、老宅空心化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一些地方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与地方戏曲也渐渐远去,如何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如何做好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传承保护,相关部门正在陆续推出相应的扶持计划。

  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经由非遗传承保护,我们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是正当其时、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构,通过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非遗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非遗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加深对中国非遗经验和道路的认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 0 ) ( 0 )  

  相关阅读:
· 以文化认同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 诵读经典美文 开启智慧人生——河北省瑞林传统文化书院第三届经典美文朗诵大赛顺利举行
· 金声玉振 含英咀华|瑞林书院参加第六届全国“相约《论语》文化中国”——世界读书日 人人读《论语》全国大型公益活动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 瑞林教育集团与德孝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19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