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对待传统文化得有三种精神(大家手笔)

陈祖武
2015/1/13 10:54:03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近百年来,我们曾经走过若干弯路,几经反复,教训深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这个问题依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这里谈谈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具有的三种精神。

  继往开来的精神。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艰苦奋斗中,一代接一代地积累、继承、创新和发展,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历史范畴,记载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崇高精神,早已同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融为一体,是永远割不断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开创未来的强大历史基因。习近平同志讲得很清楚:“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强调,要把握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重大课题,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主张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具备继往开来的精神。不能继往就不能开来。不很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难以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的。

  科学扬弃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数千年不间断的漫长过程,走的是一条富有个性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然是一个历史范畴,就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从而打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因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纯粹的、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以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为中坚和主导,多元互补、彼此渗透,精华和糟粕杂陈的复合文化形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把历史问题简单化,固步自封,是古非今,同无视、曲解乃至杜撰历史一样,都不是对待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我们主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科学扬弃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文化观。我们不赞成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也不赞成简单地从形式上去模仿甚至复原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定仪式。

  以人为本的精神。近百年来,对文化词义的界定,见仁见智,各有依据,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管如此,就其本质来认识和把握,仍可以看到一个相似之处,即立足点都在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赞成这样的见解,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既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又通过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反作用于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因此,我们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以文化人,达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的。五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操、精神追求、文化旨趣和人生价值,成为凝聚民族意志、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敌欺凌、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样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不知不觉地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周易》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文化人仍然是文化建设的神圣使命,需要以人为本的精神。春雨润物,任重道远。作为文化人,唯有慎终如始、持之以恒,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方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25 ) ( 0 )  

  相关阅读:
· 共铸文化传承新辉煌:现代书院和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 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 用什么丈量君子人格
· 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 瑞林书院教学成果展圆满举办
·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43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