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传统中医 国学教育 儒学人物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党建园地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项目发布  产品发布  加入联盟  场地租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珍视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

作者:周国林 张祥干
2015/1/26 17:18:53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高度概括我国历史上的治国方略,指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古代治国立政思想,“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习总书记这段话所总结的治国理政之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堪称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笔者不揣浅陋,试分五点略论之。

“民本”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石

    民本思想发源于上古,发展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且被历代治理事实所证实。《尚书》记载,虞舜时,皋陶说过:“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皋陶谟》)大禹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大禹谟》)并且对后世留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五子之歌)的训诫。殷商时,盘庚对民众有言:“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盘庚中》)周朝取代商朝,周公总结前朝治乱的经验教训,指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并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连,所谓“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康诰》),发展了民本思想。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民众作用更加凸显,民本思想受到有识之士重视。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楚国搜刮民财,斗且认为:“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国语·楚语下》)。诸子百家治国思想各有所重,民本却是共识,比如,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配得上“圣”的称号(《论语·雍也》);墨子说:“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有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墨子·尚贤中》);《管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韩非子》说:“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问田》)。孟子的“民贵君轻”与“民心”之论,更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新高度。

    先秦时期形成的安民、爱民、利民、得民心等丰富的民本思想,后世续有发挥,历代史实也证实了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汉初的文景之治离不开采取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的政策;诸葛亮出色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三国志·蒋琬传》);唐代贞观君臣深以“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为诫(《册府元龟》卷五十八),谨记“君舟民水”;明太祖厉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明太祖文集》卷一)的农本政策,清代康熙帝训导官员“凡为政者,只求实惠及民而已,何必以美名自讬哉”(《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八)?整体上均取得较好治理效果。民本思想之所以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根基,在于它认识到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众利益和诉求是一切社会治理的基础。政治文化中的相关论述,往往是以民本为中心和基础而展开的。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在古代礼乐文明中,社会治理主张实行礼治,也就是德治,这是民本思想在治国理政上的必然结果。最早记载德治的传世文献依然是《尚书》,皋陶说:“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皋陶谟》)周代以德和天命转移解释夏商周更替,“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蔡仲之命》),因此要“慎德”(《旅獒》),做到“恫癏乃身”“若保赤子”(《康诰》)。周厉王时,芮良夫说:“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则民雠。”(《逸周书·芮良夫》)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说得更直截了当:“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德治的根本,是正确处理好礼与法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周公主张“明德慎罚”,他代表周成王对康叔作出训诫:“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悔鳏寡,庸庸,袛袛,威威,显民。”以明德为原则,就需“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即断案刑罚要合理,不能凭个人喜恶(《尚书·康诰》)。后来孔子也明确提出要“为政以德”,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为此,要先德而后刑,德主而刑辅,“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周、孔之论,为孟子、荀子所继承。孟子从德、仁出发提倡仁政,荀子从礼出发推重礼治,隆礼而重法。西汉独尊儒术后,德治逐渐成为全社会认同的核心治理理念,周代的“明德慎罚”被发展成为“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的基本策略。

    古代思想家还从礼法的起源上强调德的重要性,提出法要符合民众的要求和意愿,《慎子》曰:“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商君书》曰:“法令者,民之命也。”(《定分》)法和刑在执行层面重公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有度》),“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贞观政要·刑法》),均表明法刑的精神是公、信、义等德之范畴。德与礼的关系更为紧密,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概括为:“德者,礼之本也。”因此,正确处理礼法关系,“道之以德”,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得人用人是实现德治的基本保证

    在实施德政的过程中,得人用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论语·尧曰》记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治国之臣)十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认为:“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

    得人先须识人。《尚书·皋陶谟》提到“亦行有九德”,即以九种德行查验人,“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子提出“听其言而观其行”,也是识人的方法。在人才确定之后,唯才是举最重要,“苟得其人,虽仇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三国志·许靖传》)。历史上秦用楚材、不计前嫌、不问出身的用人范例俯拾皆是。量才而用、扬长避短、务实不求虚名等也是必要的用人之道。

    用人要管人,治吏是实施德治的保障,“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韩非提出“治吏不治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治吏主要靠监督、考核和法律,中央监察机构如御史府(台)、都察院,地方监察如州刺史、道、按察使等,形成了独立的监察体系。以道德、才能、功绩等指标考核官吏,依据结果有相应奖惩。如明代“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明史》卷七十一)。官制规定,如任用地域回避、推荐责任连带、官员定期调动等也能实施监管。无数事实证明,以法治吏很重要,“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靳令》)。自唐以后,历代法典对贪污等行为都有详细的惩治规定(参见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为政得人是为实施德治提供人才基础,用人管人是为德治加强制度保障。

正己修身是德治对官员的基本要求

    正己修身是官员个体行为规范,也是实施德治对官员修养的基本要求。《尚书·皋陶谟》:也“慎厥身,修思永”。孔子论政有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孟子则从理论上概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齐家治国首先修身。《礼记·大学》又将修身系统化,提出“修齐治平”的理想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普遍性的要求。从官员为政言,修身包括修德和修能。修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豁达的胸襟、廉洁奉公的精神等政治素养为重。北宋富弼提醒负责地方官考核、厉行整顿吏治的范仲淹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北宋地方行政区划)哭耶!”(《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修能即提高治理才能,求知和实践是基本途径,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礼记》卷五十二)总之,正己修身最终是为了为政以德,造福一方,强国利民。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论高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都能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堪称政治家中正己修身的楷模。

    正己修身能养成良好的从政素质,加强官员的治理能力和道德自律,是施行德治的途径。

    综上所述,民本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石,德治是民本的治理要求,同时也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核。用人管人保障民本和德治的实施,而正己修身既是自上而下对官员普遍的修养要求,又是官员个体修身的需要。制度改革方能适应发展中的民情社情,为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这些传统政治文化理论,都曾经在治国安邦、社会治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时刻,习总书记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学术界而言,应该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对古代政治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清理、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第16版,有删节)

  ( 0 ) ( 0 )  

  相关阅读:
· 悦读丨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根本方向
· 以文化认同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 诵读经典美文 开启智慧人生——河北省瑞林传统文化书院第三届经典美文朗诵大赛顺利举行
· 金声玉振 含英咀华|瑞林书院参加第六届全国“相约《论语》文化中国”——世界读书日 人人读《论语》全国大型公益活动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2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