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传统中医 国学教育 儒学人物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党建园地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项目发布  产品发布  加入联盟  场地租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儒学创新性发展三人谈
 
唤醒民族文化基因(人民眼·本期聚焦·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徐锦庚
2015/2/13 16:59:26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6年前,几位饱学之士,走出京城,汇聚孔子故里、尼山脚下,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干起传承儒学大事。

  6年来,一群有志之士,纷入书院做义工,“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 从“尼山论道”到“尼山会讲”,从“尼山师训”到“尼山论坛”,从“尼山体验”到“儒学下乡”,弘扬儒家思想,传播中华文化,声名远播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慕名而至,展开东西方文化对话交流,甚至连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也登台演讲。

  为推动儒学走近民众,这群有志之士倾情村野,把课堂开到村里,让儒学重回乡村,用通俗语言、生动故事,为村民讲授《弟子规》《孝经》《论语》等经典,从孝道入手,再倡乡村儒学,启迪百姓心智,重建伦理秩序。此举让乡村如沐春风,引发山东乡村儒学热,12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00多个村文化大院纷纷建成儒学讲堂。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需要摒弃的封建糟粕,但它的许多内容,比如孝悌、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源自人性的深处,是一切文明人所不能离弃的人伦道德底线,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重要文化基因。只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完全可以也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牟钟鉴,1939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史学家、宗教史学家。尼山圣源书院首任院长。

  王殿卿,1936年生,河北廊坊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教授,德育教育家。尼山圣源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

  赵法生,1963年生,山东青州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

         

  儒学不是宗教,是社会德教

  “现在国学的教育和复兴,使‘魂’与‘根’对接”

  中央民族大学西侧,有一片老式住宅楼,牟钟鉴先生的寓所藏在其中。一个夜晚,我敲响角落里的一扇门。牟先生身材颀长,颧骨高耸,眼睛深陷,身子薄如板,镜片厚如瓶,一副仙风道骨。握先生之手,好像握着一把柴。请益俩小时,不由心生敬畏,叹服先生睿智,景仰先生儒雅。

  临别时,我提出请求:“牟先生,能和您合张影吗?”

  先生连声说:“可以,可以。”

  牟夫人闻声而至。我把手机递给夫人,执意请先生端坐藤椅,自己弯腰伏在身后。

  书房空间小,手机难变焦,牟夫人照了两张,不太理想,索性往地上一跪。

  这一跪,让我心头一震,肃然起敬。

  记者:有人把儒学称作儒教,我国古代把儒学归入“儒释道三教”,韩国和日本习惯称为儒教,东南亚也把它当作宗教。依您来看,儒学是宗教吗?

  牟钟鉴:这就看你对宗教的理解了。如果把宗教理解得很宽泛,像蒂里希讲的终极关切,那儒学是宗教。如果按照我们的理解,儒学就不是宗教。宗教一定得有彼岸的追求,也就是超人间的力量,是一种神灵崇拜,是一种来世的彼岸,是一个天国。

  中国古代所说的“儒释道三教”,那个“教”,是“教化”的教,不是“宗教”之教。儒学有宗教性,但不能说它是宗教。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他不是神,也不是王,而是师。

  记者:国内有一种观点,弘扬儒学,应该借鉴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做法,把它作为宗教来信仰、崇拜,规范人们的言行。您赞成这个观点吗?

  牟钟鉴:我不赞成。在韩国,儒学被称为儒教。香港有六大宗教,其中之一就是孔教。东南亚一带都有孔教会,受儒家影响特别大。虽然我不赞成,但是我尊重,也能理解。因为,当地有很多宗教,如果你本身没有一个教会组织,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与周围的信仰就没有平等地位。

  对待海外把儒学当作宗教,我们应该抱持开放的心态。为什么?儒释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些华人现在的价值观还是儒释道,作为民族的凝聚和纽带、精神寄托,这个是共通的,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

  记者:儒学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您对儒学的定位是什么?

  牟钟鉴:我称儒学为社会德教,是道德教化。比如说“五常八德”,政治上的“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礼法合治”“民惟邦本”;经济上的“养民富民”“开源节流”“见利思义”;文艺上的“文以载道”“尽善尽美”;军事上的“仁者无敌”“义兵必胜”;教育上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外交上的“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等等,在今天也都适用。所以,我将它称为“社会德教”。如果把它变成一个纯粹的宗教团体,就狭窄化了。

  记者:从1912年蔡元培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再到十年“文革”,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几次被否定。直到现在,不少到过韩国、日本的人都说,他们比中国更尊敬孔子。为什么儒学会在中国命运多舛?

  牟钟鉴:这要追溯到100年前,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卑和偏激情绪,觉得儒家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兴起“反传统、反孔教”,致使儒学成为“游魂”,民族文化根基一度被铲除,民族精神命脉一度被割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精神上的“流浪汉”,加上受功利主义大潮冲击,本来很脆弱的传统道德更加衰微。

  王阳明说过,“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把自己家里无尽的宝藏给扔了,却效法那些讨饭的孩子,这不挺可怜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是名存实亡的。

  现代化过程和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层出不穷,需要传统道德维系社会稳定,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欧美现代化过程中,有改革后的基督教道德维持精神生活。韩国与我国台湾在经济起飞中,有改良的儒家传统道德在配合市场化过程,文化上都未出现断裂。两岸三地和海外华人华侨中,“五常八德”依然是他们为人处世的价值观,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界域。

  记者:百年来儒学几次被否定,耽误了几代人的国学教育。比如我这一代人,在“文革”中长大,没有接受过良好、系统的国学教育,加上经历“批林批孔”,儒学知识浅薄,甚至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我们现在亡羊补牢,重振儒学,还来得及吗?

  牟钟鉴: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不是仅仅靠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就能铲除的。即使在“文革”中,“孔家店”倒了,而老百姓的血液里还有。历史证明,孔子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的,他的思想已润于肌肤、浸入骨髓,成为一种民族性格,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还有传统文化的根在,只是“丧魂落魄”,现在把“魂”找回来,与“根”对接起来。

  现在国学的教育和复兴,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重新归附到民族之体上,特别是要回归到作为根基的广大民众的生活中,使“魂”与“根”对接。这是重建礼仪之邦、道德之国的基础性工程。孔子说“礼失求诸野”,我把它改为“礼失求诸邻”。

  但是,如果再不振兴,也有危险了。基因是会变异的,基因遗传是会断裂的。我们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有忧患意识。

  陈水扁在台湾搞“台独”,其手段就是在文化上“去中国化”。大陆有些人也在不断否定传统文化,教育上重洋轻中、重智轻德、重理轻文,培养出很多高智商、精专业的博士,却没有中国心、道德魂,这实际上是做着“去中国化”的蠢事,应该猛醒了。没有文化的自觉自爱,是不可能真正爱国家的。

  记者:党的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是什么关系?

  牟钟鉴:有联系。我觉得相当一部分都与儒家思想有内在的联系。比如说,“文明”,《易传》里就有;“和谐”,《论语》里有“和为贵”“和而不同”;“敬业”,《礼记》里有“敬业乐群”;“友善”,《孟子》里有“与人为善”;“爱国”,《北史》里有“尽忠报国”;“诚信”就更不用说了,《论语》里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庸》《孟子》里论“诚”的内容很多。可以说,儒家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流之一。

  记者:“民主”“平等”是舶来品吗?

  牟钟鉴:“民主”这个词是从西方来的,但儒家有民本思想,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强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突出民心向背的重要。尽管“民本”和“民主”有区别,但强调“民”的重要性,不能说它与民主没关系。

  儒家的忠恕之道,最能体现平等精神。“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比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更好。

  用儒家思想,办儒家事业

  “政府支持推广国学十分重要,但推广国学不能搞运动”

  王殿卿先生的寓所在北京望京西。与他见面,是在周六。八点半,小区旁的茶馆反锁着门,我们试探了一下,居然叩开。那天上午,重霾锁城,马路对面,就是外形奇特的望京SOHO写字楼,虽然百步咫尺,却凭空消失,不由让人怀念起“APEC蓝”。茶馆里梵乐低回,我俩两杯白开水,对聊俩小时。

  王先生身材魁梧,性格开朗,谈笑风生,表情丰富,很会调动气氛,虽然年近耄耋,依然激情澎湃,充满活力。

  记者:您长期从事学校德育研究,接触亚洲“四小龙”的德育情况比较早,儒学对“四小龙”有怎样的影响?

  王殿卿:新加坡的儒家伦理,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他们20世纪80年代开设儒家伦理课,中学三四年级需把儒家伦理读下来。

  台湾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一直到现在也没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四书”内容,列入高中课程。

  我曾经去过韩国3次,感受最深的,是原汁原味的儒学。儒学从中国传到韩国、日本。韩国古代的120所书院,到现在还保留着,只是不执行原来的功能了。我考察过韩国十几所书院,有的是旅游景点,有的是民间传播文化和道德的基地。

  韩国纸币上印有历史人物头像,其中一个叫李退溪(公元1502年—1571年),是古代朝鲜的儒学泰斗,被称作“韩国的孔子”;一个叫李栗谷,被称作“韩国的孟子”。我第一次去时,就到了李退溪办的陶山书院,在庆尚北道。当地有好多宋代的文物,明代的也比较多,包括明代皇帝对朝鲜王朝官员的任命书,盖着皇帝的玉玺。韩国官员接待我时自豪地说:“我们也是‘孔孟之乡’。”那次还碰上陶山书院的“忠孝礼教育馆”举办儒家伦理夏令营,这让我非常感慨,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学生夏令营是学儒家伦理的。

  记者:尼山圣源书院的教师都是义工,不但无利可图,还贴进去不少钱。社会上有些人不理解,甚至有些误解。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王殿卿:知识分子要有社会担当,这是一种境界。我们办书院为的是什么?为官?我们都当过了。为职称?我们都有了。为钱?国家给的退休金够花了。我们为的是,在有生之年,能够为今后的中国教育发展蹚蹚路子,既是心愿,更是幸福。用牟钟鉴先生的话讲:用儒家思想,办儒家事业。这已经成为尼山圣源书院同仁的座右铭。

  工作是一种职业,职业是为了饭碗,但是变成事业的时候,就要有精神了。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有信仰不等于宗教,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记者: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兴办起书院。您办了这么多年书院,如何看待以书院传承儒学这种模式?

  王殿卿:当今民办书院的基本任务,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有中国心、有中国精神的人才。不是现在学校里批量生产“标准件”,那容易制造出没有精神、没有思想、任人使用的工具。

  我们办书院,是想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路子。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培育出一代代名家泰斗、志士贤达,创造出光耀世界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优良传统,为办好当今中国教育留下取之不尽的智慧之源。清末民初,书院逐渐被现代学堂所取代,开启“克隆”外来教育的时期。当今中国人要走自己的路,需要有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在反思百年“拿来主义”得失的基础上,开发和承接中国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建构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能够立德树人的中国教育,乃是当代中国“教育人”的历史责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现在喊得很响,还未有效落实!民办学校可以凭借体制灵活性进行探索,体制内做不到的,体制外能做到。借助儒家伦理,继承书院传统,探索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真正把孩子当人去培养,而不是单纯培训考试机器,为民族复兴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记者:现在出现的国学热,政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有的利用孔子赚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殿卿:政府支持推广国学十分重要,但推广国学不能搞运动。有的地方把推广儒学作为政绩工程,搞“大跃进”,结果适得其反,让老百姓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地方以办书院为名敛财,把孔子当成“摇钱树”。有的暑期国学班,上几天就花上万元。前两天有人找我帮忙,要建一个占地3000亩的书院,我一听就不对味,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会害了儒学。

  农村太需要文化,太需要精神

  “目前乡村中的许多问题,恰恰是因为人伦和文化的基础受损”

  与赵法生博士几次错过:我去尼山圣源书院采访时,他刚离开;他去书院讲课时,我又脱不开身。好在他频繁往返京鲁,干脆约定济南见面。连着几次他来济南,我俩都聊至深夜。因是同龄人,又都有浓烈的乡村情怀,我俩聊得酣畅淋漓,相见恨晚。

  赵法生的阅历很丰富: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哲学博士,担任过青岛海底世界总经理,从商界跨越到学界,投身儒学研究。

  开办乡村儒学以来,赵法生一年中有半载在山东。2014年,他又在家乡青州开设3个乡村儒学教学点,还赴济南、烟台、滨州、潍坊、临沂等地讲课。

  有天深夜,手机铃响。他一看:“哟,儿子从德国打来的。”电话里,依稀听到对方说:“您老是在外面跑,要注意休息,别太累。”放下电话,他脸上放光:“儿子大了,知道疼人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深为他欣慰。

  记者:听说您和同道们在山东泗水开讲乡村儒学,初衷是做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赵法生:中华文明被称为乡土文明,乡村曾是儒家文化的沃土,曾经有一套完整的教化体系:私塾、宗族、宗祠、家谱、家训、家礼、乡绅等,构成乡村道德和自治秩序的基础。教化一旦荡然无存,是非、对错、美丑颠倒,道德底线就会垮塌。过去,一户人家出了囚犯,全家人抬不起头;现在,有人刑满释放却像英雄凯旋。

  农村的孝道问题日益突出,我看到一份社会调查,部分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持续上升,有的老人说“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比亲儿子还亲,让人震惊和痛心!

  儒学的当代困境,是失去了传承体系而游魂化。我们在书院几位老先生的支持下进行这个实验,是要从儒学的发源地再出发,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为什么要选择孔子的诞生地?因为,如果连这里都不管用的话,那儒学确实是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

  记者:有些地方的农村现在有一种现象:一方面礼义廉耻缺失、伦理道德荒芜,另一方面却热衷宗教,邪教的传播也不是没有,就连孔子故里也是这样。个中原因是什么?

  赵法生:据了解,从近代到1949年的100多年间,基督教在中国传了70万信徒,一些早期来华传教士,信徒寥寥,本人反倒钻研和翻译儒释道经典,成为很有造诣的汉学家。著名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甚至成了虔诚的孔教徒。

  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基督徒激增。究其原因,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之后,儒家传统缺少传承,一些群众失去精神寄托,各种外来宗教乘虚而入。

  孔子故里也不例外,尼山周围一带的老百姓,至今仍然只知道有“孔老二”,不知道有孔子,而“孔老二”恰恰是对孔子的蔑称。

  记者:儒家诞生于2500多年前,为什么对于当今乡村的道德建设依然有效?

  赵法生:的确,并不是儒学的所有思想都适合于当代,它本身也要与时俱进。可是,孔子曾说,孝悌仁爱、恭敬礼让、诚信待人这些道德,即使夷狄也不能缺少,也就是说,儒家的基本人伦道德并不会因为地域和时代变化而丧失价值。相反,技术越发达,经济越发展,社会对于基本人伦道德的需求就越强烈,就像高速铁路需要更坚实的路基一样。目前乡村中的许多问题,恰恰是因为人伦和文化的基础受损。

  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传统,数千年形成的家庭价值和五伦之道被简单否定,家人内部的和谐相处越来越困难。家庭是村庄组成的共同体,家庭伦理失范所带来的矛盾必然溢出家庭本身,影响村庄风气,而由于教化真空和伦理失范引发的问题,恰恰是法律所难以根治的。

  道德教化是儒家之长处,现在的乡村儒学发挥了这些长处,又将它们与现代村庄治理相结合,通过乡村儒学讲堂,构建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又超越传统家族制度,并面向全体村民的道德教化体系。事实证明,孝、悌、仁、爱、礼、义、廉、耻等儒家道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朋友有信等人伦之道,源于人心,发自人心,村民是认同的,也愿意躬行实践。只要教化对路,持之以恒,自能春风化雨,收到化民成俗的效果。

  记者:我看到一则报道,有些人到农村讲儒学时,还没讲完,就走了一半人,原因是听不懂。我采访时,发现很多人对《弟子规》津津乐道,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儒学精华很多,您在讲乡村儒学时,为什么首先选择《弟子规》?

  赵法生: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给他们讲儒学,不能照本宣科,要用浅显易懂的教材,要讲故事和体会,还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弟子规》是一本蒙学读物,源自《论语》“学而篇”,讲的是人生最基础的礼义规范,浅显易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很适合给农民讲课。

  对怀疑《弟子规》作用的人,建议他走出办公室,到老百姓中间去,看看那些因这本小册子而化干戈为玉帛的家庭,问问那些因为这本小书而不再受儿媳虐待的老人。《弟子规》之所以有效,在于它重新唤醒了人性中的良知,这正是儒家教化之根本。当然,《弟子规》的思想毕竟源自几千年前,我们不能指望它包治百病。

  除了《弟子规》,我们今后还要向老百姓讲解《论语》《孟子》《增广贤文》等。

  记者:您是中国社科院的学者,老往乡下跑,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别人能理解吗?

  赵法生:当然有影响,我手头的两本学术著作出版时间不得不推迟。另外,有人怀疑我们的动机,有人认为乡村儒学不是真学问,也有人对儒学心存偏见,全部视为封建糟粕,说我们是在误人子弟。

  其实,我们做这一场实验,是身为农家子弟对农家的牵挂。乡村从中国文化的蓄水池向文化沙漠转变,没有文化的人都在逃离乡村,何况文化人呢?农村太需要文化,太需要精神,太需要安身立命的支撑了。村民那渴望和理解的眼神,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我们渴望更多的学界同道加入到儒学下乡的行列中来,共同唤醒民族文化基因。

  ( 0 ) ( 0 )  

  相关阅读:
· 悦读丨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根本方向
· 以文化认同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 诵读经典美文 开启智慧人生——河北省瑞林传统文化书院第三届经典美文朗诵大赛顺利举行
· 金声玉振 含英咀华|瑞林书院参加第六届全国“相约《论语》文化中国”——世界读书日 人人读《论语》全国大型公益活动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98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