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传承家风离不开“祖国”情怀
2015/3/17 10:01:36 来源: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3月11日,本网推出两会报道综合稿件《代表委员话文明:好家风是伴随中国人一生的正能量》引网民热议。广大网友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注重家庭建设正当其时。
    有网民提出,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风家教的优良文化传统,许多古代先贤,近现代领袖、名人都是好家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网友“雨晓荷”指出,“家和万事兴”一语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最早来源于《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网友“凌保康”说,家风是岳母刺字所表现出来的“精忠报国”之心,是孟母三迁中表现出的求知、向上精神,也是颜之推著述《颜氏家训》时所强调的“去奢”“行俭”“不吝”。宋代李邦献所作《省心杂言》有言,“无暇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家瑞。”良好家风实际上也可以为“国器”。中国古代岳母刺字、曾子杀彘等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这些故事承载着中国人一直追求、坚持的忠义、诚信等良好品质,这些故事成为千古美谈,相关人物也成为榜样。“凌保康”在评论中提到,开国元勋朱德同志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回忆他的母亲的:“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或许母亲的朴实、勤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影响了他的人生。朱德同志长大后朴实、勤劳的作风为中国革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国之大器”带来的是“万民之利”。
  我们的祖先常常教诲人们“养不教,父之过”,恰恰说明了家风的重要性。网友“铜钱草”提出,正如三字经里面,大家都传诵的经典那样“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没有孟母的三迁和断机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光芒也许就不会早早地闪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更是优秀的家风培育了五个优秀的进士。 
    家风在成功人士身上表现特别明显,也留下了显著的印记。网友“言立方”提出,对于作家迟子建来说,由于灵感对于作家总是需要源源不断才能够写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而其母亲对于她的影响就呈现在作品中,从而给我们奉献了源源不断的作品。或者对于作家来说,这样的影响只是个例的话,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即使没有家风的惯例,或者就是父母的言行就能够影响我们的一生。因为父母总是我们人生的最好的老师,更是第一位老师。
    网友“一匹马”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治理家和国的美德座右铭,更是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美德建设的有机统一。好的家风家训不仅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珍贵情感,更是引领他们正直为人、报效祖国的动力因子。一个对家庭荣誉感不强的人,民族情怀有几何还真不敢相信,更不能指望他们为了国家利益去抛弃“小我”。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父母长辈为我们创立的好家风是爱和责任中的集中体现,这份家庭美德更应该融入我们血脉,烙印在我们心中,从而转变为国家民族出力的美德载体,转变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延续不息的动力。 
    有网民认为,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精粹,在凝聚家庭合力、提炼家庭传统、推动家庭成员素质整体提升方面,作用不可代替。
    网友“曾雪”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家风无形中让良好风尚在家庭成员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进而影响着子孙后代的价值取舍、行为表现和梦想追求。有“好家风”的家族,总是凝聚力格外强;有“好家风”的家庭成员,其行为举止,总是带着一丝丝传统和高雅。而当家庭成员因着“家风”的浸润和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得将家庭的良好行为准则带到了天涯海角、生活各处的时候,文明、梦想和未来,就在脚下。家庭是游子们的心灵“大本营”,家风则是遍洒着文明和礼仪的“乡土”。
    网友“胡一峰”认为,家庭的情感意义渗透到家庭各项功能之中。以养老为例,孔子早就敏锐地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孔子所谓的“能养”必将以社会化的方式变为最基本的养老需求,对“敬”与“亲”的要求则将进一步提升。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或许可通过道德教育习得,但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却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它有赖于长时间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家教和家风的熏染。作为社会化的一环,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也是“规矩”养成之所。家教和家风,体现的正是家庭的道德规约力。
    网友“言立方”提出,家风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着不容缺少的意义。在这样的组合过程中,如果家风促进社会粘合程度上有着特殊的成分的话,我们注定就能够实现这样的过程。即通过家庭中的家风对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让其习惯符合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希冀整个社会秩序的随之改变。由此可见,家风作为人生大厦奠基石来说,能够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
    有网民提出,好家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家风的培养要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路明灯”。
    网友“吴燕”认为,营造良好的家风关键问题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应该从家风的营造入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导,父母亲有义务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将正确的“三观”引导植入孩子心灵世界,为其健康的成长培养厚实的沃土、奠定踏实的精神基础。“吴燕”提出,设立“家风教育日”有助于社会正能量的代代传承。可以借助当前已有的传统节日实行家风传统的教育,比如“清明节”“中秋节”,让孩子们在节日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礼仪精华;要营造家庭和睦的氛围,让孩子在催生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美德的家庭沃土中生长,汲取正能量,为人生保驾护航。 
    网友“李凯歌”认为,重视家庭,首先要重视孝道。在现代社会,法律法规对“孝”的具体表现和形式没有明文规定。在古代宗法社会,子女要对父母惟命是从,“孝”有些强制的意味,在新时代,新时期,没有强迫的“孝”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今日之“孝”当是本能之“孝”、自觉之“孝”,要把“孝”当作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李凯歌”说,在道德层面,“孝”是“1”,没有这个“1”,后面有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做到“孝”,关键要有一颗永远跳动的孝心,不要把尽孝当作一种负担,而要把它作为一种不需要理由的责任,只有尽孝的时候感到幸福、感到甜蜜,那才是真正的孝。
    网友“一匹马”说,无论是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对每个人的“小家”的谆谆教诲,还是这次全国性的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家风家训”,要求修补某些家庭的“断裂链条”,都向我们所有的家庭发出了重视家庭美德建设的信号。如何将好家训好家风与时俱进,培植我们的子孙后代的良好品德,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中华的传统道德美德就是我们的给养。我们所有的家庭只有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不断对照前行,我们家庭美德才会日臻完善,民族的大家风大美德才会日益兴盛,我们的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才会有强大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源泉。
   家风传承更离不开“祖国”情怀,更应该用“祖国”的情怀去沐浴滋养。 网友“吴新德”说,家和国是一脉相承的,小家需要强国为后盾,家风自然离不开“祖国”情怀。家风的传承自然也应该为国家和社会担责任尽义务。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细胞。好家风是社会文明的催化剂,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家是国的“儿女”,家风传承理应承载国家情怀才完美。家国情怀为一脉,国之康泰庇佑家之幸福,家之幸福又助推国之康泰。因此,家风国情要融为一体,传承家风更别容许丢了“祖国”情怀。家风国情相融合,才是传承家风最好的途径,当好好践行之。
  ( 24 ) ( 1 )  

  相关阅读:
· 共铸文化传承新辉煌:现代书院和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 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 用什么丈量君子人格
· 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 瑞林书院教学成果展圆满举办
·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892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