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沦陷式家庭”凸显家风教育之过
近年来,社会上一部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挑战公序良俗的任性行为被频频曝光;“全家腐”“全家黑”“全家赌”之类家庭型违法犯罪现象日增,造成“家庭沦陷”。这些极端案例暴露出家庭教育的扭曲和家风培育的缺位,引发人们的深思。
官员全家腐,“人生学校”变成“沦陷阵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然而,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的悔过书里,家却变成了权钱交易所,而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
在近年“打虎”“拍蝇”的反腐力度之下,这种“家庭沦陷”式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从徐才厚、令计划、郑筱萸、刘铁男等“大老虎”,到诸多落马的基层官员,家庭式腐败甚至家族式腐败成为一大特征。
在庭审过程中,刘铁男一度声泪俱下,忏悔自己害了儿子。他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还嘱托商人,好好带一带自己的儿子。岂知这一带就将儿子带进了沟里。
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为治国之本。有些官员台上台下“两面派”,家里家外“两张皮”。他们关上家门,即以所谓的“官场道理”“关系哲学”教育儿女。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这样教导儿子:“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
翻阅中国落马官员的忏悔录,半月谈记者发现,许多落马官员表示,敛财是为了孩子,为了家人。四川雅安市原副市长谭向红反思:“长期高消费让我为以后的退休生活发愁,两个子女的出路也是压在我心头的大石。为了自己、为了孩子,这是我大肆收受钱财的深层原因。”
湖南省交通厅原党组成员冯伟林忏悔:“我的父母去世早,我是长子,长兄如父,过去家里很穷,弟弟妹妹吃过不少苦,兄弟姊妹感情比较深。在这种亲情左右下,我没有把握好自己,为我的弟弟妹妹打招呼,捞取经济利益,希望他们过好一点的日子。”
官员家庭成员本应具有比普通社会成员更强的家庭责任感,对家庭名誉应该更为珍惜,但在全家腐案例中,许多官员和妻儿老小集体敛财,不顾名节。“官员全家腐,本质上是家庭成员对某种价值观相互认同的结果。对坏家风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了全家自私与贪婪有恃无恐。”辽宁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说。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任文松长期关注家风教育。他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领导干部好的家风会为民众所称赞,腐化不正的家风则为民众所不齿,也会对党风、政风产生错误引导。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说,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的各种任性,表面上看是权力和财富的任性,追根溯源,无不是官、富、星们家风不严、过分纵容、溺爱孩子所致。
爱子之心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情结。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尤其是官员,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为子孙谋利益、谋前程,历来为中华传统文化所重视。“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罗隐就留下这样的警世名言。北宋名臣包拯也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任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一代名臣林则徐留下名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家族绵延至今第八代,因家教严格,未出现一个纨绔子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历来被作为家庭教育的范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建议全党同志读一读这篇文章。他说:“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
“问题少年”频现暴露家风教育硬伤
除了全家腐,其他犯罪型家庭和濒临解体型家庭同样存在家风教育失败的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边缘少年”、“问题少年”和“人格缺陷儿童”。
半月谈记者走访过不少痛苦而哀泣的“边缘少年”。“有时候真希望自己立刻死去。”陈涵(化名)是一位多次想到过死的17岁单身母亲。似乎从她记事起,父母就在无休止地打架,陈涵也免不了挨打。父母平时忙生意,找了一个保姆照顾陈涵生活。结果父亲和保姆勾搭上,天天和母亲闹着离婚,家里生活更恐怖了。
“打架、流血、辱骂、歇斯底里……”陈涵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终于,她走出了家门,在一群终日混迹电玩室的少男少女中找到了“解脱”和“温暖”。快到15岁那年,陈涵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却不知所踪。
在吉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青少年犯罪近年呈现上升趋势,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特点,其中问题家庭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16岁的金磊(化名)正在服刑,他的父亲平时游手好闲,经常带朋友到家里赌博,从来不避讳他。“我3岁时就能帮助他们洗牌,摆牌,他们还夸奖我是个天才。”金磊对记者说,自己稍大一点就跟着父亲偷东西卖钱,后来父亲因盗窃被判刑。
25岁的王晓红(化名)因诈骗罪被判入狱,在吉林省女子监狱服刑已有半年。“我一直同外婆生活在一起,10岁才知道自己的小姨是亲妈。”王晓红说,她从小就靠拳头保护自己,遇到和同学有矛盾时,也没有人指点如何处理,她只能用拳头往死里打对方。
王晓红平日里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模样,被称为“假小子”。“老师不喜欢我,爸妈又不管我,我就经常逃学,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
“这些极端案例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皆祸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国希说,这句话来源于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说了这样的话。
家庭教育五种不良倾向亟须纠偏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五大误区:
关爱匮乏型。这种教育态度常常出现在关系紧张、濒临解体的不健全家庭。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志远认为,不健全家庭包括夫妻不和、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爱,而遭受着疏远、冷漠或怨恨,从而形成病态人格,常常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为犯罪行为。
江西南昌市西湖区法院少年法庭助审赵珮珮告诉记者,他们每年受理的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离婚案件有三四百件,而且逐年增加。“一年四五十件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绝大部分都是离异家庭的孩子。”
温室栽培型。当前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女数目的减少,使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中出现溺爱现象。南京市新街口派出所教导员杨伟诚说,在家长们的物质奖励刺激下,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钱”字,洗自己的衣服,拿钱来;做家庭作业,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拿钱来……
模具克隆型。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多具备优越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希望孩子以自身为模具和标杆,成长为下一个自己。
“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尤其对那些本身存在问题而又自以为是的强势家长而言,这种教育模式无异于游走在危险边缘。”蝴蝶妈妈读书会负责人吴静文说。
极力压榨型。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求学、考学过程中。杭州市一位9岁孩子的家长许迟说:“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要硬下心肠来给孩子加负,除学校作业外,我们还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习题,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个不是挤破头?”
江苏省昆山市一位高三男孩因学习压力大失联,据他的父母和亲友说,这个男孩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正读高三面临高考,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离家出走。
原始放养型。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
伴随着时下中国“家庭沦陷”案例的增多,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之祸、弥补家风教育短板,已经到了重要关口。它警醒人们去思索:今天我们应当学会怎样做父母?拿什么教给孩子?何处寻觅好家风? (本篇参与采写记者:皮曙初 范春生 张颖 刘巍巍 叶含勇 李美娟 赵叶苹 刘宝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