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国运昌盛,必见清风之华;民族复兴,必有文化之功。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既是一部文明进步史,又是一部反腐倡廉史;回望治世与乱世的交替,王朝的崛起与衰亡,一条“廉则兴,贪则衰”的铁律已经反复被历史所检验、印证。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王岐山同志也撰文指出: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要借鉴我国古代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
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永远不能割裂的人文血脉,灿烂悠久的中华历史文明是华夏儿女恒久不变的精神家园。留存在中华大地上浩瀚而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思想、故事以及史料遗址,不仅到处可见、随时可闻,也触手可及,观有其感;尤其是古代廉政文化可谓灿如星辰,光彩夺目,既有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又有启迪现实的生命力。
回眸历史,倾心聆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伟大思想家老子千古悠悠的哲思;“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跨越时空的高吭;“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是春秋时期管仲关于廉与腐的吟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名垂青史的箴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是北宋一代廉相包拯对清浊的褒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者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明代曹端用高洁品行写就的感叹;“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关于公私义利的取舍与考量……穿越历史的长廊,一座座思想文化的高峰、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矗立在那里,既有廉政兴国,逸豫亡身的经验总结,更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怆与感叹。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河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和发源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更有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抚昔追远,在河南这块到处充盈历史文化气息的土地上,老子、墨子、庄子等诸多圣贤先哲的思想在这里发端;魏征、狄仁杰、包拯、张伯行、郑板桥等众多清官能吏在这里涌现,甘棠遗爱、羊续悬鱼、精忠报国等许多历史典故在这里起源,周公吐哺、不贪为宝、曹端还乡等许多感人故事在这里上演,更有数不清的“清、慎、勤”的历史典故,爱民亲民的历史故事被人民群众世代传诵。如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很多与廉政文化有关的历史文物和器物文化也保存非常完整,并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家训文化等。这些都在无声无息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河南省纪委将“有党员干部的地方就有廉政文化覆盖、有人民群众的地方就有廉洁文化覆盖”作为工作目标,在廉政文化建设上提出了让廉洁文化占领主阵地、让清风正气成为主旋律、让优秀作品成为主内容的工作理念,打造推出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弘扬了正能量,唱响了主旋律。
怀揣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责任,河南省纪委经过深入学习梳理全国和省内廉政文化资源,以“廉”为核心,站在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演进的高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邀请国家和省内知名文化、历史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联合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打造推出了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并迎来了央视热播及社会好评。为了满足观众对纪录片《鉴史问廉》深层需求,河南省纪委又联合人民出版社在原解说词的基础上,加入深度链接,编辑出版了这册同名图书。如果说影视版八集《鉴史问廉》文化纪录片是一部穿越历史的映象剧,那么推出一部同名图书,就是再唱响一曲清风浩然、回味悠长的正气歌。
中华历史及廉政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清风劲吹,廉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走来;正气浩然,廉向时光荏苒深处走去。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本文为《鉴史问廉》作者自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