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那么,如何从中华文化积淀中汲取滋养?这实际上涉及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对此,过去着重于查找“糟粕”,现在多强调“精华”。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赞成“开列清单”式的简单化、教条化。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实质是今天的我们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过程。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从实际出发去面对问题和挑战,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只要解决得好,就一定是弘扬了优秀的传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骨子里流的是传统文化的血液;不但如此,还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做得对、做得好的,就一定体现或创造着走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所以,要是让我来开“清单”,就是一条:实事求是,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当然也可以思考一些具体的东西。但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来说,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顺时而变”。比如中医药界、中国文学艺术界、官德和家庭伦理等,都需要具体地分析、批判和继承。谁都不应该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想要不费力地从传统中寻找现成答案。
我从哲学层面上观察,就非常关注并相信:我们民族文化中有一些最为基本的特点,在世界和时代面前是有优势的。如果能够对之正确理解,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发挥,完全可以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思路是以人为主体,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是不同于西方的一条主体性哲学路线,是一大丰富宝藏。但其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有待于整理、展开和提升。这需要走出经学主义的治学方式。
其二,与之相联系,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信仰方式,在历史上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在现实中也包含有具有极大的精神潜力和思想活力。对此有待于从理论到实践给予充分的理解、继承和发扬,用以构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其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败的精神基础。“担当”是一种文化的阳刚之气,我们怎样培育并保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大丈夫阳刚之气,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其四,“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取向和伟大智慧。学好用好它,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十分必要,并已开始具备了实现的空间。让它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主题,有待于我们中国人的努力和示范。(李德顺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