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戴木才
2015/10/28 15:10:5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新的方向,丰富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离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大道的结果,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前进的结果,而且是一种能够代表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的升华和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总是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理想,并以其作为“基础材料”,凡真正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都可以被吸收、容纳到社会主义之中。恩格斯曾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理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这种“源流”关系。针对现代社会主义的来源,恩格斯指出:“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充分运用当时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所取得的重大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成果,并把它同当时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因此,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科学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美德滋养,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又要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有益补充。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成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共同价值准则,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共同价值原则。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离不开吸收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不了解、吸纳和提升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与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断裂”,就不能融入世界潮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和发展

    回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曲折发展历程,就会看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质量为中心”,正是对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的吸收、融合和升华的结果。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赋予其中国特色的历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过这样的断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深刻地包涵着“共同价值”的意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既鲜明又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92年,我们党的十四大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9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其中之一就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广泛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成分,以开放兼容的精神,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使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本国国情,更加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吸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科学、效率、全球治理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共同价值”理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推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尤其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发展和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一个政党、主义,只有不断吸纳人类文明共同的积极成果,才能发展进步,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吸纳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本性和神圣使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保持开放心态,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作为重要的价值资源。离开这些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被证明是孤立的,难以引领历史潮流。

    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该是对全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一种承接、延续和推进,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制度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进步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和推进。

    当然,应该看到,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它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链接”。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使同一核心价值观,也会有它不同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即使在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同一核心价值观也会有它不同的内容要求和表现形式。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民族性,表明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之间,存在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特殊体现一般,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而言,是特殊。例如,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不一定是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共同价值”,即使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由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不同,其具体形式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排斥的。

    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承接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凸显世界潮流、国际视野、全球共识,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把握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中的科学内容,区分什么是它的普遍性要求,什么是它的特殊性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具体的价值内容和价值形式。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高高举起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的大旗,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不断推进自身建设,又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增添新内容,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213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