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种“放心菜”的农民喜获丰收。 资料图片
“说事屋”调解成功,双方握手言和。 资料图片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社会的急遽变迁,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大家族减少、小家庭增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家风淡化、家教缺位的现象,一些道德失范的不良现象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乘虚而入,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忽视农村这块阵地,必须重视农民这个群体。
瞄准乡村里的问题,“善行河北”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深深扎根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如今在燕赵大地,只扫自己门前雪的少了,邻里互助办好事的多了;一味追求赚钞票的少了,讲信用的实在人多了;盲目攀比的少了,勤俭持家的多了……
良心也是“生产力”
当年,保定“油条哥”刘洪安坚持不用复炸油,只用一级大豆油炸“良心油条”,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点赞。刘洪安说,“良心油条”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就看诚不诚。
然而,就在人们身边,还经常流传着“蔬菜专家不敢吃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水产专家不敢吃鱼”的谣言。其实,食品安全离不开监管,但最根本的还是管住自己,如果人人讲良心,就不愁吃不上放心菜。
在燕赵大地,随着“善行河北”的深入,一个带动一个、一批影响一批,“油条哥”和良心企业越来越多,把种“良心菜”视为致富法宝的菜农也越来越多。
保定市博野县东章村村民尹广顺,刚种西红柿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种出的西红柿口感差、农药超标,没人愿意收购,当年就亏了3万元。“不转变观念,西红柿就卖不出去。”第二年,尹广顺摸索走种植无公害西红柿之路。如今他种植的无公害西红柿俏销北京新发地,成了中间商眼中的“香饽饽”,良心菜、放心菜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菜,年收入达20万元。
“‘种菜就种良心菜’已是菜农们的口头禅,使得有机肥料也特别畅销。”河北晋州润雨肥料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有机肥料,可降农残、解药害、预防病虫害,既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又不增加成本,肥料一推向市场便受到了菜农的普遍欢迎。
谈到生产有机肥料的初衷,公司董事长张书会说,“以前很多菜使用化肥农药,有的还使用激素,既不安全,还损害了土壤,使菜吃着不放心,钱赚着也不舒心。”
如今,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得到实惠的老乡越来越多,来公司洽谈业务的农业企业也越来越多,张书会笑得合不拢嘴,感慨道:“这就是良心构建起的产业链,有话说的好,良心就是生产力啊!”
一言一行效乡贤
可亲可爱、可敬可学,身边榜样最靠谱,身边好事最服人,而一直以来,代代传扬的乡贤故事村民听得最多,也最易接受。
传颂历史树乡贤,表彰先进扬乡风。石家庄藁城区岗上村从1982年至今,近33年未间断书写的《功德录》,记载了11万多件好人好事,其形式简单,却对老百姓的认识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将善行慢慢渗透到了村民心里,古今乡贤的朴实情操经久不息地塑造着这块乡土的精神家园。
目前,河北将《功德录》的经验推广开来,在3180个重点村绘制了近70万平方米的文化墙,建起《功德录》和《好人好事档案》,在农村人员聚集的地方竖立《善行榜》,将本村涌现出的所有善行义举记录在册,以百姓习惯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家学好人、做好事。
一个个乡贤,四两拨千斤。“善行河北”又通过发扬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讲仁义礼智的历史,化解家长里短的矛盾,营造和谐健康的村风民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在石家庄市栾城区西营乡东营村,有一个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说事屋”,这个小小的屋子,不但“说没了矛盾”“说近了乡情”,还“说鼓了荷包”“说出了好村风”,给村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村子里,大家‘勺子碰锅沿’的事情时有发生,耽误不处理,就容易影响村民团结,带坏民风村风”,村支书贾虎子回忆起十多年前的东营村,感慨道,“那时候我们村矛盾多、上访多,3年换了3任支书不说,企业也纷纷撤了资。”怎么办呢?谁讲话管用呢?东营村看准了村里辈分高、有威望的贤达人士,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说事屋”。
“村民遇到矛盾,就会来说说事,我们对村民的状况都比较了解,说的话双方都能听得进,也不伤和气。”如今82岁的刘西全曾经是村里20多年的治保主任,也是最为资深的“说事员”,看到近些年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干部腾出工夫搞好了招商引资,他也十分有成就感。
“‘说事屋’的几位乡贤,平时串东家、走西家,家长里短,乡贤故事,信手拈来。当事人服气,乡亲们信得过。”河北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讲道,乡村贤达人士化解矛盾与道德引领的作用不容小觑,让问题解决起来,没有怨气、不伤和气、除了晦气、生了福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栽种在村民心里。
家风引领好日子
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家庭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善行河北”瞄准家庭这个小切口,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弘扬善美家风活动。
石家庄市元氏县王家庄村,创新地开展起“和睦日”和“孝敬日”活动。村里将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定为和睦日,将父母、长辈的生日或祭日作为孝敬日。每逢“两日”,兄弟姐妹、妯娌之间都要坐一坐,儿女和长辈都要聚一聚、拉家常,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植根“孝悌传家久”“家和万事兴”的观念。
此外,村里还专门树立起村训碑,征集善美家训,开展家庭故事会活动。每年,村妇代会会牵头选出好妯娌、好婆婆、好儿媳各5户,表彰传扬左邻右舍的好人好事,让大家在互相学习中树立起好家风。
勤劳是幸福的左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获全国“节约之星”称号的沧州农民潘淑兰,30年收废兴家、慷慨捐助,却对自家人很“抠门”。她常说:“过日子就是逐渐积攒,一个芝麻粒儿也要捡起来。”如今,老人的孙辈们都已长大成人,勤劳节俭的好家风也传扬了下来。
以潘淑兰为榜样,“善行河北”牢牢抓住乡亲们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倡节俭、树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逢红白喜事,农村难免有“不差钱”的铺张浪费。衡水市武强县郭院村细算了这笔账,筹资10万元,在村委会院内建起了水电煤灶、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的“村民食堂”,供村民免费使用。
“本村红白事都在食堂里举办,对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严格控制每桌8个菜,一桌饭菜不超200元,酒每瓶25元以下,烟每盒10元以下。”村主任郭子正说,“办一次红白事仅餐饮一项,就比以往节约近一半的费用。而且,统一的标准消除了村民的攀比心理,也杜绝了铺张浪费,做到了白事简办、喜事新办,社会新风尚起来了,村风民风正了。”
随着“善行河北”的深化,制止浪费又逐步向大要彩礼、大操大办开刀。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以“善行河北·美德十问”的形式,在全社会倡导“白手起家、别样幸福”,让众多家庭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彩礼纠结中解脱出来。
“善行河北”就是要引导全社会做好人,而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让乡村美在环境,更要美在人、美在内心,让农民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