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点评大有读书茶座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青一班四支部学员王利明讲座
第十场“大有读书茶座”现场
5月4日晚,第十场“大有读书茶座”在中央党校大有书局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青一班四支部学员王利明以“良法与善治——民法典的时代特征”为题,携专著《法治:良法与善治》,与听众进行分享交流。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校委委员、培训部主任罗宗毅出席。
王利明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他从我们是否需要一部民法典谈起,对为什么要编纂民法典、民法典应当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体现时代精神、充分反映时代特征这四个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利明教授认为,法治应是良法与善治的结合,是依照法律进行治理的状态和秩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正是用良法和善治准确表述了法治内涵。从宏观看,通过民法典的制定,可以进一步保障私权、规范公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从微观看,比起单行法,民法典可以更加集中资讯、方便找法用法、准确释法,尤其是促进审判中体系化思考的运用,是法官依法公正裁判的保障。
王利明指出,我国编纂民法典,必须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回应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又能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新挑战。极为重要的是,21世纪是走向权利的世纪,最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弘扬,编纂民法典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本价值理念,反映新的时代特征。
当前世界,互联网广泛运用、大数据迅猛发展、高科技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资源环境逐渐恶化、风险社会逐渐形成等新的时代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民法典编纂提出了新的要求。王利明教授运用国内外最新案例,说明我国民法典应当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在保护人格权、预防网络侵权、平衡利用大数据与保护个人信息之间的关系、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知识产权及伦理方面的新问题、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等方面紧跟时代,制定良法,实现善治。最后,他期待一部尊重国情与实际、面向21世纪的民法典在我国早日问世。
王利明教授的讲述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纵横中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千年历史,展望科技进步和法律变迁的未来趋势,引发听众广泛共鸣,在场学员结合工作实际,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法治间的关系、民法典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如何看待民国时期的民法编纂实践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点评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的崇尚和重视。我们党一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民法是和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宣传普及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展望未来,一部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民法典,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诞生。何毅亭还对中央党校学员学法用法提出了要求。
本次讲座由中青一班四支部承办,中青一班四支部学员、海口海关关长、党组书记吕伟红主持。中央党校培训部副主任王炳、李作钦,出版社副社长史世鹏参加。
(责任编辑:郭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