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男女有别”。这一度被误解为歧视妇女的表现。事实上,这里的“别”,主要强调的是男女职责上的差别,用现代话说,就是男女的社会角色、职责、分工各有侧重。在家庭中,有两项重要的职责:一是创造经济收入,以此养家糊口,使家人衣食无忧,这一重要的职责通常是由男子来承担;二是教育子女,使儿女把良好的家教、家风、家道、家业承传下去,这项重要职责主要是由女性来承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说的“无后”不仅是指没有儿子,更重要的是指没有承传事业的后继人才。例如一家生了七八个儿子,但是这七八个儿子都是败家子、啃老族,不仅不能把良好的家业家风承传下去,还做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这样的儿子与其有,还不如不有。所以古人强调:“至要莫如教子”。提醒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儿女教育好。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都把对子女德行的培养视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因为身教胜于言教,而儿女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是由母亲来承担的。
正是因为男女职责上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内”,那么对他们道德要求的也就各有侧重,即“夫义妇德”,男子必须有恩义、情义、道义,不能因为自己在外工作,又有经济实力,就可以随意见异思迁,因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宋弘作为讲求恩义的典范一直传颂至今,而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则为人所不耻;与之相对,女子必须有良好的德行,这样才能言传身教,把儿女教好,甚至成圣贤君子,使家业隆盛、代代相传。在这种意义上,女子承担的责任更为重要,因而也必然受到应有的尊重。《孔子家语》中说:“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
俗话说:娶一个好妻子,可以兴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妻子,也可以败三代。所以,中国古人对女子的教育比对男子的教育要更加重视,所以才出现了《女诫》《内则》《女论语》《女范捷录》等专门针对女德教育的《女四书》。这不是传统社会压迫女子的象征,恰恰是重视女子教育的表现。因为好母亲来自好姑娘。古人所谓:姑娘是世界的源头。如果源头都受到污染,怎能保证整个水流的清澈?这恰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女德和母教对社会和谐、天下太平至关重要的意义。
英国著名道德学家斯迈尔斯说:“民族只不过是家庭、人民和母亲的最终结果而已。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民族的品格,可以通过女人的教养和优雅而得以提升。”可以说,正是中国传统重视女德和母教的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最终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合理的。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始从胎教,到“慎终追远”,贯穿了人的一生。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的时候,就特别重视胎教,她“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正是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才把周文王培养成圣人。而文王的祖母太姜、夫人太姒都是圣母,史称“三太”。正是这“三太”的良好母教,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也使得后世男子把配偶尊称为“太太”,目的是期许对方培养出圣贤的儿孙。
重视从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至今仍具有合理性。这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家庭,在家庭之中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冲突。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自然知道如何与领导、同事、朋友乃至与陌生人和谐交往。诚如斯迈尔斯所言:“女性的影响力到处都是一样的。在所有国家,她的性情气质都影响着民族的道德、习俗和品格。”
在中国古人看来,也是如此。女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不在于自己的事业有多辉煌,而是把自己的儿孙培养成如孔子、孟子、范仲淹、林则徐那样的圣贤人。如果女子和男子一样能干,两个人的事业都很辉煌,但是如果因此而忽视了儿女教育,结果儿女都成为纨绔子弟,甚至年纪轻轻就锒铛入狱,使得再辉煌的家业也无人承传下去,不过是昙花一现,又怎能说是明智的选择?更何况因为缺少良好家教的子女一旦堕落为腐败官员、不诚信的老板、锒铛入狱的恐怖分子等,又将对国家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和危害?约瑟夫•德•梅斯特尔就曾说:“千真万确,女人没有创造出什么杰作,她们没有写出《伊利亚特》《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哈姆雷特》《菲德尔》《失乐园》《答尔丢夫》,没有设计出圣彼得大教堂,没有创造出《弥赛亚》,没有雕塑出《阿波罗》,没有画出《最后的审判》,她们既没有发明代数和望远镜,也没有发明蒸汽机。但她们所做的事情,比所有这一切都更伟大、更优秀,因为正是在她们的膝头,造就出了正直,高尚的男男女女——这才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作品。”
如果社会国家缺少圣贤君子,究其根源,在于缺少圣贤的母亲。由于缺少对母亲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神圣使命的深刻认识,因而使得一些母亲放弃了教育子女这一对国家民族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职责而去追名逐利,实在是舍本逐末。
希望借庆祝“母亲节”之机,加深我们对“男女有别”深意的理解,认识母亲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职责何其神圣、何其重要,并向所有伟大的母亲致以崇高敬意!
(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