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刘余莉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2016/7/20 22:11:2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近日,我们邀请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余莉,为网友深入解读中华文化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以下是讲座全文:

网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的题目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文化》。我给大家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一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这个问题主要回答一下为什么说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第二个问题,讲一讲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也就是回答一下如何才能够实现文化复兴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都知道,我国正在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怎么样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呢?我们首先看一看历史上一些伟人对民族复兴的论述。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所在。”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定他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我们也都知道,习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参观了曲阜之后有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有的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复兴。正如习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所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心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

中国精神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一下的话,我们可以概括成八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是朱熹提出来的。另一种八德的说法是孙中山先生所概括的,他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八德”,我们把重复的去掉,就留下了12个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整个《四库全书》的精华就用这12个字就概括的淋漓尽致了,这也称为中国精神的代表。

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他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在这个讲话中,习总书记也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谈起。

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有哪些独到之处呢?有人把中华文化的特色概括为伦理文化,也就是说,如果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话,那么中华文化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中华文化的这个特点,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我们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我们社会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物质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步,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比如说,贪污腐败问题比较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环境恶化、恐怖暴力的问题。有人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认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事实中,我们发现,我们确实把西方的一些先进的制度搬过来了,但是,却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制度在西方国家能够运用得很好,但是,一到中国,就走样,就变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西方的制度建设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西方历史上看,西方的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它的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所以教会承担了道德教育的责任。所以,西方国家并没有忽视道德教育,只是宗教育承担起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这个道德教育的主体变成了教会而已。但是,我们很多人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忽视了西方的制度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误以为只要把制度搬过来,我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恰恰相反,却出现了很多的弊端。这就是让我们想起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话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不仅仅在中国适用,在西方也同样适用。比如说我们看到安然公司的破产,安然公司的破产就是因为他们的高管道德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权谋私、见利忘义,结果使五百强的企业毁于一旦。

所以,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制度建设的话,会有三个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难以防患于未然。中国古人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意思是说,礼仪教化,伦理道德的教育都是防患于未然,让人根本就不去犯错误,而法律的制裁是等人们犯了错误之后给予严惩。

关于礼,也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我们可以从扁鹊三兄弟的身上看到。在《群书治要》中记载,魏文候听说扁鹊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他就把扁鹊请来了,向他请教。说我听说你的两个哥哥都是医生,那么,你们兄弟三人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教人养生之道,告诉你要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结果这个人怎么样呢?基本上不得病。我的二哥是在病人的病有了小小的征兆的时候就能发现,然后给你一些建议,他就可以不得大病。但是我二哥的名声出不了这个病人所住的一条街,我的大哥出不了病人这一家,他的名声只在他们一家中知道。而我的医术是三个兄弟中最差的,但是,我的名声却最大,传遍了整个诸侯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我要采取一些大的手段,比如说钳开他的血脉,给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回来了,大家看了都佩服得不得了,说扁鹊这个人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复生,我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诸侯国。从这个故事之中让我们体会到,为什么现在西医的影响超过了中医?为什么现在西方管理方式的影响超过了中国的管理方式?因为中国人都是习惯于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不是等到问题很严重之后才给以严厉的法律的惩罚。所以,法律的制裁难以防患于未然。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法治监督机制的健全,还会出现孔老夫子所出现的“民免而无耻”的现象。孔老夫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现在的管理方式一样,我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法令条款、规章制度,用这个政令来引导人们,他只要触犯了这个政令就给他以法律的制裁。结果是什么呢?人们因为惧怕处罚,免于去做坏事,但是,他没有羞耻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设法地去做坏事,逃避法律的制裁,还以此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智慧。

我们看到,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有一句口号说“上帝死了”,很多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教了,认为宗教是迷信,但是,他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来进行制度安排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出现了大量的“反社会行为”。什么叫“反社会行为”呢?就是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青少年以强凌弱等等,这些行为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标准,但是已经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些问题靠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是没有办法能够处理的、解决的。

所以,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律能够把不孝的人给杀掉,但是,培养不出像孔子、墨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律也可以把偷盗的人给予刑罚的处罚,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孔老夫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是靠什么所成就的呢?是靠教育所成就的。(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群书治要·淮南子》)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还会出现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老子所描述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社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就有食品安全法;环境问题很严重,就有环境保护法;腐败问题很严重,就有反腐败法。现在有恐怖主义现象了,我们又有专家呼吁设立反恐怖法。我们有一种问题就有一个法律来应对,所以,这个法律怎么样呢?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和谐,违法乱纪的人却依然众多。我们看现在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严格的法律机制可以把犯罪的人关进监狱,但是问题因此得以解决了吗?人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学会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当他们被放回到社会的时候,仍然会为害人群。监狱越来越多,国家必须拿着大量的纳税者的钱去投资建设新的监狱。而那个警察连大的刑事案件都应接不暇了,对于小的民事纠纷都没有人过问了。《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上这样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而只是以刀具、刑罚制止人外在的行为,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执行判决,执行处罚,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这些,古人看得非常清楚,古人并不是否定法制监督机制的作用,而是看到了仅仅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必须依靠道德教育才能够标本兼治。古人说“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心坏了。所以,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斯迈尔斯这样说,“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至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有经济的增长,有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必须有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所以一个国家的文化复兴是它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怎么样实现文化复兴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教育是文化的生机。

如何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呢?我们把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经验给概括一下,把它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我们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解决今天道德教育不得力的现状非常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第一,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什么呢?《学记》上也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们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是要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这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很多人说我们好象也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不是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吗?其实,我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必要”。我们想一想,有谁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道德教育了呢?比如说我们的家长,如果真的像重视分数那样重视孩子的品格教育,那我们想一想,在周六周日的时候,我们送孩子去听传统文化的课程,学习《弟子规》,学习做人了,还是让他去学习钢琴、学习书法、学习奥数、学习绘画了呢?我们再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如果秉持了”长善救失”的目标,我们的高等教育如果秉持了“长善救失”的目的,是大一的学生道德素质高,还是大四的学生道德素质好呢?我们是大一的孩子更好教,还是大四的孩子更好教呢?如果我们的教育秉持了“长善救失”的目标,那一定是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他的德行越提升才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也是没有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小学生学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然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到了大学,能够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考试不作弊,不偷别人的自信车已经不错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行没有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而变得越高尚,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偏离了“长善救失"的目标。我们看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为什么能够起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而且这个教育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的过程,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夫人尊称为“太太”,大家知道这个“太太”是怎么来的吗?这个“太太”就来自于周朝的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是太姜,他的夫人是太姒,他的母亲是太妊,所以教出的儿孙也是圣贤的儿孙。比如说周文王的母亲太妊在怀孕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不好看的景色都不去看,淫辞歌舞都不去观听,口里所讲的话全都是非常温柔的话,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正是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生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这叫“始从胎教”。

那这个孩子出生了一睁开眼睛,还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他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母亲不明白这一点了,她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就在生气、说谎、骂人,结果这些都像摄像机一样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办理丧事,还要定时追奠亡世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归为淳厚了。中国古人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每逢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这个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为什么把全家族人都召集在祠堂之中呢?宣讲祖先的德行。比如说你们家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我们后代子孙需要学习和效仿。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所以,祭祀祖先,培养起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但是,这样好的教育,我们不认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把祠堂作为四旧给破掉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先,连想到他的父母都谢天谢地了。比如说,男女双方要结婚了,前一个星期把对方带到父母面前说,再过一个星期,我们要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他们两个结婚了,住在一起很久了,父母连知道都不知道。这个就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以,把家庭教育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

学校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是什么呢?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孝顺父母。这个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家教到他要尊敬老师,他走到学校,老师教导他要孝敬父母,这样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了。他的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一说,回来就告家长,家长就不理智,就去找校长,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校长再去批评老师,老师就不敢再指正孩子的过失,所以他怎么会不一错再错呢。中国古人特别懂得教育,亲师之间,一定要密切配合,这在古礼之中就表现得很明显,比如一个孩子跟着他的父亲去拜见老师,他的父亲会带一些礼物,都是家中最好的,贵重的礼物,这不是讨好老师,而是表示对老师的诚意和尊重。到了那里,先冲着孔子像至圣先师,他的父亲带着孩子行最重礼,在古代的最重礼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用现在的礼说就是三鞠躬。这还不算,还要请老师上坐,老师坐定之后,父亲再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礼呢?这个礼全都是教育。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最畏惧的人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毕恭毕敬,那对老师的教导怎么敢不听从呢?而老师教导他什么呢?老师教导他要孝敬父母,所以,这样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教好了。

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这个孝的内容也非常复杂,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在孔老夫子的时候,有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之心、感恩之心。所以孔老夫子还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了,有事情儿女去代劳,有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意思是说这远远不是孝。

而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惟其疾之忧”,也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这个孩子在学校,功课不好,贪玩,父母会担忧,那就是不孝了。到了高中,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上了大学,开始下网吧,打游戏,让父母担忧,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岗位,工作不认真负责,甚至贪污受贿,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被开除了,哪一天锒铛入狱了,这还是不孝。所以,我们从这里看,一个真正的孝子,他确实是一个完美的人了。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让父母放心。

除了养父母之心之外,还要养父母之智。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培养了我们一回,并不只是希望我们在他面前端茶倒水,是希望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所贡献。所以,一个人在为国尽忠,为人民服务的时候,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大孝孝天下的父母”。这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是养父母之志。

还要养父母之慧。《弟子规》上也说,“亲有过,谏使更”,并不是说父母事事都是对的,他也有说错做错想错的时候,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而是要委婉地劝谏,一定要劝告他更改过来,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是和颜悦色,“怡吾色,柔吾声”。所以要养父母之慧。一个真正的孝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

我们看,古人所讲的孝道非常全面,你把这些内容全都做到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这个孝的意义非常深广,“孝”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告诉我们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真正把这个孝字做到彻底的,那就是庄子所说的,能够体会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人。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孝悌为基础,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互爱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手给予帮助,那就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助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这个在《礼记·礼运·大同篇》所描述的,这个大同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天下为公,这个天下不是一家人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天下为公,选贤举能,我们把贤德的人,有能力的人举荐出来做国家的领导,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讲求信用,睦邻独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都能够养老送终,壮年人得到一份工作,能够为社会服务,能够为社会所用,幼年人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那些鳏寡孤独,也就是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和帮助,这样的一个社会,仍然是我们现在和谐社会要追求的目标。靠什么达到的呢?其实就是靠我们传统的价值观。这个是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续。

社会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扩展。社会教育,比如说诗词歌舞、戏剧小说,包括我们现在的广播电视媒体,像我们的网络、微信、微博等等,其实都是社会教育的方式。都要秉持孔老夫子的一个理念、一个原则,那就是“思无邪”,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这些戏剧、歌舞、小说等等文艺作品、文学,都是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内容。比如说我们看音乐,孔老夫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我们到底应该流行怎样的音乐?孔老夫子到了一个地方还没有看这个地方的政事办的如何,先听一听他们流行什么音乐,他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怎么样了。所以,在《礼记》上说,古圣贤王治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而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是故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群书治要·礼记》)。在《吕氏春秋》上也说,乱世的音乐,如果演奏木制、革制的乐器,它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石制铜制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这样的音乐,它的声音就像大嚷大叫,用这样的音声来动荡自己的心气,摇动自己的耳目,动荡自己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如果以这样的音乐作为音乐来演奏,想给人带来快乐,那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这个音乐,越是奢靡,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低下,这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意义了。(“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群书治要·吕氏春秋》)所以,我们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告诉我们要听那些德音雅乐,而不能够听靡靡之音。

我们讲道德教育,并不是我们在这儿上了一堂课,听了一堂关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就是受到了道德教育。其实我们每一天所接触的戏剧、小说、网络、电视、电影,现在我们说的微信、微博,其实每一天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传播什么样的内容,我们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些内容都应该是传播正能量,用我们现在话来说都是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这个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那都是不应该传播的。这个是讲社会教育。

此外,中国古人还有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无论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它的核心内容都是仁慈、博爱,所以,当他们要到中国来传教的时候,中国的皇帝首先看他们的经典,一看和我们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吻合的,有一些地方不太吻合,那是因为他们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不一样,所以,怎么样呢?欢迎他们来传教。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讲究“和而不同”。什么叫和呢?就像我们一个花园,有五颜六色的五彩缤纷的花,它们的颜色不同,种类不同,但是,它们配合在一起,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但如果这个花园只有一个品种,一个颜色,那我们就会觉得很单调了。这就叫同。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尽管你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还有民族都不一样,这都没关系,只要我们都信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道德观念,我们就可以完美地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家人。在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56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家庭。这都得益于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强调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且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道德教育。

这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呢?中国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为什么百善孝为先呢?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对于给予自己养育之恩最重的父母都不能去回馈,他一生有一个重要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没有树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方式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对他全力以赴,这个人从利变成害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事情来。人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无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念念去报答,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去回报呢?

我们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忘恩负义的现象,比如说很多的大学生,接受了资助,但是,连个感谢的信也没有,感恩的话也没有,很多专家学者写了长篇大论去探讨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感恩父母了。他连父母都不知道感恩,对于一个陌生人的资助又怎么可能记在心上,想着去念念报答呢?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呢?从孝道来做起。所以,这个孝,就像道德大厦的根基,而我们讲的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道德大厦的第四层甚至是第五层。结果我们现在道德大厦的基础都没有奠定,就希望有那个第四层、第五层,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培养出了很多的伪君子,这个道德大厦是空中楼阁。这也是为什么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的重要原因。

我们既然知道了孝这么样的重要,我们就要从各种制度上来保证培养起人们具有孝的品质。我们既然知道道德教育如此的重要,我们也要从各种制度上保证人培养出良好的美德。比如说我们的选举制度,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的腐败都是和传统的官本位有关系。其实我们对什么是官本位文化,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中国古人确实特别尊重领导干部,比如说《孟子》上就说,“爵一,齿一,德一”,一就是尊敬,放在第一位,要让我们尊敬那个有爵位的领导者,尊敬那个上了年纪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为什么领导干部这么样受人尊敬呢?因为中国古人选官,也就是他的选举制度,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则。在《群书治要·傅子》上记载,“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爵位,领导的位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授予给他,禄就是我们所说的俸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俸禄、工资、奖金,没有对国家建功立业的人就不给予,这样的一个选官原则一确立,人们就不是去追求那个官位,而是追求道德,追求对国家的建功立业。所以,人们一看这个人的位置高、爵位高,就知道他的道德是高的,所以,他尊敬的是什么呢?尊敬的是这个人的道德,而不仅仅是那个位子。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为什么越来越不受人尊敬了呢?因为我们的选官可能并不是按照选贤任能的标准来提拔的,可能这个人是我的关系,这个人给我送了礼,是任人唯亲,所以,人们对领导干部就不像以前那么尊敬了。这个是选举制度。

从汉代以来,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来培养。因为一个人孝就会对国家忠,一个人廉洁才没有贪心。这是选拔人才的两个重要的标准。

为了让这个地方官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而不是把我认识的亲朋好友举荐出来了,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如果这个地方官为国家举荐的人才,对国家建功立业,那么这个举荐的人要受到国家最高的赏赐。如果他手下有人才,但是他嫉贤妒能,都把这个人才给埋没了,蒙蔽了,一旦被国家发现,要给予严重的处罚。这样的制度一设立,大家都愿意把德才兼备的人举荐出来,这些德才兼备的人,居于领导的位置,这个社会想不和谐都很难。

再看,中国古代还有奖惩制度。比如说,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中,能够尊敬长辈,怜悯孤儿,能够谦虚、好让,做事竭尽全力的人,这个国家就给他推举为“命民”,就是皇帝亲自下诏书,把他给予“命民”的称号。就像我们现在的道德模范一样。但是,这个道德模范享有特权,一旦你受皇帝“命民”的称号,你就可以坐着两匹马并排拉着车出行,这个马车装饰得很好。如果你不是命民,你再有钱,你也不可以乘坐这样的车出行,如果你乘坐了这个车,那就违背了礼,就要给予惩罚的。(“古者必有命民。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饰车幷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罚。”《群书治要·韩诗外传》)这样的制度一设立,大家知道,有道德的人才受尊重,大家就怎么样呢?就去追求道德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笑贫不笑娼”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现在只要有钱就受尊重,有钱就享受特权,并不问这个钱是怎么来的。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比如说我们在机场,经常听到,请头等舱和商务舱的人先行登机。这意味着什么呢?只要我有钱,我就可以享受优等的服务,我就可以提前登机。所以,大家怎么样呢?会对有钱的人比较尊重。所以,会有“笑贫不笑娼”的情况出现。正确的做法,古人说,要请道德模范先行登机,你不是道德模范,你再有钱,对不起,你不能够先行登机。或者请老弱病残幼先行登机,说明我们社会提倡尊老爱幼,还关心弱势群体。这个价值观才能树立起来。所以,中国古人弘扬什么,就要从制度上保证什么,表彰什么;他反对什么,就要从制度上惩罚什么,这样的话,这个道德观才能够真正树立。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要重视教育者和领导者的率先垂范。我们知道,在《说文解字》上对教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教,什么是良好有效的道德途径?他一句话给我们指出来了,“上所施,下所效也”。上在家就是父母,在学校就是老师,在单位就是领导者,他们怎么做的,下面跟着怎么效仿,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孔老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在这个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为什么在十八大之后我们的反腐倡廉取得了如此好的效果呢?取得了这么好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行下效。因为我们的总书记要求从本人,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来带头奉行廉洁。所以,这个是我们道德教育得以有效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古人说“言教者讼,身教者从”。我们用言语去教导他,自己都做不到,结果他有逆反甚至还反问你,说:你都做不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呢?他就给你起争讼。如果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得非常好,都符合《弟子规》的标准,你不用去说孩子,他自自然然地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懂得如何谦虚、礼让。这个就是身教的效果。我们很多的孩子,为什么成为小公主、小皇帝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在家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有孩子的爷爷奶奶,但是,做父母的,夹起菜首先放在了孩子的碗里,爷爷奶奶也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从这个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啊?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们教出来了。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有孝心,我们要在生活中表演出孝顺父母的榜样,让他来学习:夹起菜首先放在自己的父母的碗里;要出去旅游的时候,首先要问父母想去哪里;出门在外,要买礼物的时候,首先想到父母需要什么。这才能够身教重于言教。

最后一个经验,就是重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思就是说,任何一件事情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不要去责怪别人,推卸责任,而是马上反过头来反省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遇到问题大家互相指责、互相挑剔,互相批评,结果就是天翻地覆,如果遇到问题大家都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结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天清地宁。

尧帝有一次出来视察,看到自己的两个百姓犯了罪被押往监狱他看到自己的两个百姓犯罪,非常惶恐,马上跑上前去问,你们两个人为什么犯罪,为什么被关进监狱呢?结果这两个人怎么回答呢?他们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很久没有下雨了,我们没有东西吃,不得以偷了邻居家的东西,结果被抓了起来。听了这样的回答,尧帝怎么做的呢?他马上非常真诚地对押解犯人的狱卒说,你们把他们两个都放了,把我给抓起来。大家一听都非常惶恐,说怎么能够把国君给抓起来呢?尧帝说,因为我犯了两个过失,第一,我作为一国之君,我应该起到君亲师的作用,负责教育好百姓,承担着教育百姓的责任,但是,我却没有把他们教好,让他们犯了罪,这是我的第一大过失。第二,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这是我的第二大过失。正是尧帝有这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上行下效,每一个人都有反省自己的意识,都不去推卸责任,那么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也体会到中国古人的这种智慧。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把矛盾冲突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都给我们指出来了。这就是中国古人道德教育的经验。

当然,今天我们只是抛砖引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效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只有人人都能够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民族复兴中的软实力的作用,我们的民族复兴才是指日可待。我们今天的课先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 10 ) ( 0 )  

  相关阅读:
· 首家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专题研修基地在山东淄博揭牌 专题研修活动开启
· 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脊梁——写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之际
· 自信开放 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 三个维度感悟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 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光荣使命
· 跟着文物“读”论语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3381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