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人物小传
申纪兰,中共党员,1929年12月出生,1952年任山西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妇女队长。1953年4月,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1954年9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一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73年,当选为山西省妇联主任。1983年,辞去省妇联主任的职务,担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195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52年、1978年、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0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007年第一次见到申纪兰,是2月28日。那一天,太行山区的山西省平顺县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场雨夹雪。
一大早,到了西沟村,下两道坡、拐两个弯,走进了申纪兰的新房子。申纪兰高兴地把我们领到了二楼,一会儿推开卧室门,一会儿推开书房门,生怕记者看不清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西沟能这样,不容易呀!”70多岁的老人满面春风。
申纪兰是2006年腊月二十六搬进新房的。她是西沟村的功臣,是全国唯一的第一届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过山西省妇联主任,现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50多年来,她一直没有离开过西沟村,一直住着那间低矮破旧的瓦房,20多平方米狭长的空间既是卧室,又是厨房,还是客厅。县、乡、村的干部和群众多次动员她住进条件较好的房子,她都婉言谢绝,理由很简单:“等西沟村的村民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再说!”
她一路拉着记者的手,参观了村里一排排的楼房,楼上楼下230多平方米,比她现在住的新房子要大1/3,“村里一部分人住进了这种楼,一部分人住进了我那样的楼。这样,在新房里我才睡得踏实、吃得香呀!”
“我的根在西沟村、在农民中,就应该在这里生根发芽”
听说是人民日报的记者,申纪兰显得格外地亲切,她说:“是咱们的《人民日报》最先把我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的心愿表达出去的,那时候妇女干点事难呀。”
“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这是当时西沟村沿袭多年的习俗。妇女不仅在家里地位低,在集体劳动时也得不到同等的机会和待遇。妇女们无论做了多少活、付出了多少劳动,在计算工作量时,习惯上两个女工顶一个男工,而且分数只记在男性家长或丈夫的名下。1952年,申纪兰带领24位妇女与村里的“男劳力”泥里、水里一起干,完成的定额还常常超过“男劳力”,争得了同工同酬的权利。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申纪兰名扬全国,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劳动法》。
当年的4月,申纪兰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6月5日,申纪兰出席了在丹麦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妇女大会。1954年9月,申纪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荣誉接踵而来,职务不断变化,但申纪兰始终坚持一点:不离开西沟村,不离开劳动岗位。1973年,申纪兰当选为山西省妇联主任,心里局促不安,“我文化水平不高,怕误了工作,我一天不劳动心里就发慌,怕在城里待不住。”然而,面对群众和组织的信任,申纪兰实在无法拒绝,她郑重地向组织提出:“我永远是一个普通农民,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配专车。允许我经常回西沟参加劳动。”组织上答应了她的请求。
在担任省妇联主任的10年中,申纪兰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西沟村。机关的事,她“托付给有文化的同志干,同志们干得都比我好”。1983年,申纪兰辞去了省妇联主任的职务,重新担任村里的党总支副书记。同年,她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任至今。她每次从村里赶到市里开会,散了会就又回到西沟村。 在此期间,申纪兰带着乡亲们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在332个干石山坡上植树造林,硬是在23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种了2万亩松树,300亩果园,还有3万株核桃。如今,成材的林木已有15万亩,按市场价,相当于村里623户人家每人在山上存了2万多块钱。同时,她又带领大家先后建起硅铁厂、磁钢厂等10多个企业。
在村里,申纪兰感到很充实,她说:“我的根在西沟村、在农民中,就应该在这里生根发芽。”
“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申纪兰有申纪兰的幽默,记者几次问她的年龄,她总是不正面回答,憨厚地笑笑,“现在不是不时兴问女士的年龄吗?我不想说得那么大,我觉着我还年轻,腿脚好得很,还能上山、爬坡、干活哩!” 干活、劳动,不仅是申纪兰多年的习惯,而且是她的爱好。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劳动的申纪兰又添了新心思,“要把村里人往富路上引,得满世界想办法。” 1984年冬,申纪兰带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让申纪兰一行人眼热心跳。经过半个多月的考察,西沟村人理解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1985年4月,他们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建一座铁合金厂。申纪兰去长治,上太原,赴北京,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投资伙伴。1987年10月,作为西沟村第一个企业的铁合金厂终于建成投产。剪彩那天,当第一炉滚烫的铁水奔腾而出的时候,申纪兰激动得喜泪满面。如今,这个厂已发展到年产硅铁5000吨的规模,产值达到3000万元。
之后,“纪兰饮料公司”、“纪兰绿色产业公司”、“西沟人家”等企业纷纷成立。申纪兰四处奔波,跑市场、找销路、做广告。西沟的山野菜、大红袍花椒、旱地瓜果、核桃露饮料等,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申纪兰说,“只要是规规矩矩经营,老老实实纳税,只要对群众的增产增收有利,我的名字、西沟的名字可以随便用。”
通过努力,西沟村逐步实现了综合发展。2006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亿元,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是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村委会主任周建红认为,“这凝结着申大姐的心血和汗水,与她的无私奉献分不开。”
对于这些,申纪兰有一个朴素的解释:“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群众的事,该帮的不帮,该说的不说,心里过不去”
多少年来,申纪兰爱讲一句话,“群众的事,该帮的不帮,该说的不说,心里过不去。”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村民张章存深有体会,“在西沟,她忙的都是大家的事。”村民有的想外出搞劳务,她就出去揽活计;有的为产品积压发愁,她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有的需要化肥、种子、农药,她就外出联系采购。谁家里有困难,总有她的身影。
村民郭军显患小儿麻痹致残,家中生活艰难,申纪兰多次登门开导,鼓励他搞家庭养殖,还帮助他购来种兔、种猪,并给他找好了场地。现在,郭军显养兔百余只,养猪50余头,他伸出一根指头说:“年收入上万元了!在村里,申大姐最爱帮我这号人。”
西沟村长期缺水,人畜饮水有困难,申纪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四处张罗联系打井的事,还把自己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奖的2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村里的打井工程。2001年6月,西沟村终于打出了自己的第一眼机井,全村人吃水有了保障。事后,村里要还她的钱,申纪兰说啥也不要。 其实,村里人都清楚,申纪兰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每年除了国家给的那点补助和村里几百元的补贴,就是那1亩4分责任田的收入,其他的钱她一概不要。当村干部这么多年,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给村里办事,她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也从未领取过一分钱的补助,都是自己掏腰包。市里要给她增加补助,她坚决谢绝。
申纪兰是全国人大代表,许多群众找她反映情况,无论是什么情况,申纪兰总是认真对待。觉着有道理,她总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把群众的反映传递给有关部门和领导。遇到外地上门来访者,她常常留人在家里吃饭、休息、拉家常,“打老远来不容易,起码让群众把话讲完,有碗热汤喝。”
而对于另一种人,申纪兰毫不留情。那年,无锡几个生意人想做煤生意,但没有车皮指标。听说申纪兰名气大,又认识许多大领导,便托人找到申纪兰,请她当董事长,还拿出给她印好的名片,说别的不用管,挂个名就行,每月酬金1万元。申纪兰越听越不对味,硬硬地给了一句,“这种事,给我座金山也不干!”
这就是申纪兰,一名本色的共产党员,一名朴素的农村干部,一位善良的普通农民。(安洋)
模范感言
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