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见,“国学”概念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当今界定“国学”的概念,宜宽不宜细,我们可以笼统地把国学定义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由于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所以我们国学院所进行的国学教学和研究,主要在中国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范围之内,同时要面向世界,与国际汉学互动,为在新时期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贡献。 二、国学的研究对象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本身,国学作为一门系统而专门的学问,是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特别标举“国学”的概念与“外学”相对:“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经典丛书·梁启超卷》,夏晓虹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清华研究院主任吴宓曾解释说:“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载《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第374页,1925年9月18日)他后来更是阐明:“今宓晓以本院所谓国学,乃取广义,举凡科学之方法,西人治汉学之成绩,亦皆在国学正当之范围以内,故如方言学、人种学、梵文等,悉国学也。”(《研究院发展计划意见书》,载《清华周刊》第371期,1926年3月19日)这些说法证明,国学的研究对象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主体,也包括出土文物、民间口耳相传的资料,还包括海外汉学。可见国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学可以概括为:“近代以来运用现代和传统学术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经、史、子、集为主,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 三、国学的逻辑起点和精神特质 国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一个“道”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道”是指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道理,包括“天道”“地道”“人道”。这个“道”是先贤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需要遵行的常理常道。朱熹《论语集注》说,“道”是“天理”,也是“人伦日用所当行的”。意思是说,“道”既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性,又具有形而下的贴近人伦日用的具体性。比如,孔子以“叩其两端”(《论语·子罕》)“允执其中”(《论语·尧曰》)来论证“中庸”之道,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这说明,当处理事件的时候,观照事件的两端,以寻求中正的处事方法,是人人都可实践的事情;但要达到人生“中庸”的理想境界,则不可能在现实人生中完全实现,它只存在于人生无限追求的理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