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何建明在贵阳孔学堂开展主题讲座,以“我们这里有个红色经典——革命者在息烽集中营的故事”为题,讲述了他所创作的作品《炼狱》与息烽集中营中革命先辈们的故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茅盾文学院院长;上海大学博导;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40余年创作出版60余部作品,代表作有《炼狱》《诗在远方》《革命者》《山神》《雨花台》《浦东史诗》《南京大屠杀》《那山,那水》《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落泪是金》等,曾三次获“鲁迅文学奖”,六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和“中国好书”,作品被翻译到十几个国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是首位获得俄罗斯国家图书奖的中国作家。
何建明回顾了与贵州的深情厚谊,1978年,他的第一部报告文学就在贵州遵义写成,在贵州,何建明写过5部作品,报告文学作品《山神》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时代大决战——贵州毕节精准扶贫纪实》描写了贵州毕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啃硬骨头“战役”细节的揭示,总结出无私奉献、济贫拔苦、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少年英烈袁咨桐》首次呈现了贵州习水籍16岁革命烈士袁咨桐如烟花般炫目而短暂的一生;《茅台——光荣与梦想》通过讲好“茅台故事”、凝练“茅台精神”,揭示了“茅台”这一中国著名民族品牌的现实意义;《炼狱》是何建明状写黔山黔水、黔人黔事的第五部著作。“写《炼狱》这本关于息烽集中营的书,让我对红岩的故事又有了进一步了解。”何建明说,“红岩的故事主要在贵阳息烽集中营发生,这里的故事如果不讲,不让人民知道,那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息烽集中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三大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迁往重庆,近8年时间里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00余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
何建明分享,自己去了息烽集中营后,感觉到深深的震撼,8年时间里,一批共产党人、一批革命者在这里历经磨难,他感受到两个字——“炼狱”。他认为,无与伦比的苦难让人在绝望中锤炼意志和信念,于是他说:“炼狱,是革命者最彻底、最纯粹和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息烽集中营原本是优美清净的的庄园,却变成血色可怖的魔窟,“这些房子里边都有各种惊心动魄的故事。”何建明把爱国将领杨虎城、秘密党员黄显声、深入敌人心脏的张露萍的故事一一讲解,还有罗世文、车耀先、韩子栋在狱中成立秘密支部,家喻户晓的小萝卜头一家,以及小学课本中《绣红旗》,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感人至深。何建明说:“真正的红岩精神和‘红岩故事’其实都是息烽革命斗争故事的延续。”讲座最后,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戴建伟总结发言,他说:“相信这场讲座会让在场听众们有所触动、有所启迪、有所帮助,希望大家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