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2025/4/2 19:23:1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我要评论 【打印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对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遵循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创新主要体现在传承思路、传承话语、传承机制和传承形式等方面。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文化传统,需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重新定位:既要承认其形成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也要善于提炼其中超越时代的伦理价值,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复古主义的极端。例如,传统孝道中的一些理念规范,需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进行转化,保留敬老尊亲的核心价值,剔除束缚个人发展的封建礼教成分。这种辩证分析为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过程,就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全面领导,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文化主体性指某一文化群体如民族、国家、社群等,在文化实践和认同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特性,强调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塑造自身文化身份。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就要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为此,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进而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遵循道德建设基本规律

道德建设既传承历史文化,又依赖个体自觉,还受到社会制度约束,是一项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复杂系统工程。与之相适应,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应遵循道德建设基本规律,唯此才能确保这一体系既科学有效,又深入人心。

激发个体道德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应注重激发中华儿女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传承意识,实现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有机统一。

推动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教化机制的双向互动。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教化机制,共同构成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伦理密码,也为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这种互动机制,在个体精神世界的塑造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之间形成了持续的能量交换。在文明对话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文明创新的契机。应持续深化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教化创新双向互动机制,为推动中华文明伦理智慧的现代诠释,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注入强大动力。

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需要突破单向度的道德说教与碎片化的文化符号传播,构建起覆盖道德主体全生活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培育体系。全方位美德培育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是将传统文化基因重新编码到现代社会的操作系统之中。当美德传承从文化自觉升华为制度创新,从个体修养扩展为文明生态,中华伦理智慧就能在当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刻,而是在守护精神本源的同时,构建起具有时代生命力的道德观念与文明形态。

创新传承话语、机制和形式

随着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美德传承需要在保持其核心理念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创新形式实现有效传播。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化转型,既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也是破解社会转型中伦理失序”“道德滑坡等现象的文化方案。例如,儒家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形成以义制利、义利共生的商业伦理,既抵制资本无序扩张,又能激发创新活力。实践中,通过挖掘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理念,传统美德不仅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根基,更在数字文明时代构建了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为自觉的完整链条。

实现话语的转化和融通。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本质,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传统伦理基因的现代表达,即通过概念转译、价值重构、实践嵌入、文明互鉴等,使中华传统美德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获得现代适应性,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话语体系。以诚信为例,通过传统文化+现代征信+数字治理的三重转化,发展成为涵盖个人信用、企业ESG评价、国家国际信誉的系统工程,彰显出传统伦理的现代生命力。

健全多层次的传承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应形成由党委领导、党政群联合推动、各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工作模式。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文化、教育、民政、宣传等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打造多元共治格局、形成传承发展合力。以专项资金支持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教育、研究、传播项目;以政策引导、物质激励等形式,鼓励个人、家庭、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打造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的教育传播机制,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建立起全员传播机制,使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开创多元化的传承形式。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突破单一维度的线性传播模式,通过制度、技术、社群、空间的复合维度构建协同共生的传承生态。制度保障层面,以法治化与政策引导的双轨驱动,将法律规范的刚性支撑和政策设计的柔性引导相结合;教育渗透层面,将学前教育的情感启蒙、学校教育的内容优化和社会教育的创新载体相结合,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技术赋能层面,将数字生态的沉浸式传播、算法推荐的精准触达、区块链技术的信用固化和元宇宙空间的场景再造相结合,实现数字生态的沉浸式传播;社群实践层面,通过家庭社区联动机制、职业伦理重塑工程和青年社群文化创新等方式,实现生活化场景的具身培育;国际传播层面,通过全球治理的话语转化、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和产业输出的伦理嵌入,实现文明对话的价值互鉴。这种立体化传承机制,有助于通过制度保障确立价值坐标、教育渗透培育认知基础、技术赋能扩大传播效能、社群实践促成行为养成、国际传播增强文化自信,能为数字时代的价值传承提供有效支撑。

  ( 0 ) ( 0 )  

  相关阅读:
·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礼仪文化
· 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 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瑞林书院组织学生赴石家庄植物园春游
· 名家谈 | 楼宇烈:让传统回到日常
· 儒见 | 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 以古典学研究,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6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