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今天如何读经典
2016/11/1 8:42:53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1日 11版)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6-11/01/11/res02_attpic_brief.jpg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6-11/01/11/res04_attpic_brief.jpg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6-11/01/11/res06_attpic_brief.jpg

    【光明读书会】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近日,“大众儒学经典”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丛书分为蒙学基础、家训家礼、劝善经典和四书五经通解四个板块,包括《〈三字经〉读本》《〈朱子家训朱子家礼〉读本》《〈孝经曾子论孝〉读本》《〈大学中庸〉读本》等十三本儒学经典读本。每本书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引领大众读者走近这些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学典籍,学习儒家修身做人的义理。

 

  此外,一场围绕“大众儒学经典”丛书和当前读经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也随之在北京大学举行。可以说,这套丛书和这场研讨活动,都与如何更好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具有密切关联。本期光明读书会整理摘选此次研讨会上较有代表性的几位嘉宾发言,供读者评判。

经典,还是要读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关于读经,前一段时间曾讨论得非常激烈。过去二十年来,传统文化复归,确实也出现很多问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引起了社会焦虑和担心。现在儒学刚刚开始复兴,在走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弯路后,出现各种问题也合情合理。

  但今天,我们讨论读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读经活动开拓者们的积极贡献,也不是否定他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有很多学者和民间的先行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民族精神荒凉的土壤上奔走疾呼,积极开拓了读经活动潮流。所以尽管读经活动存在一些不足,但还是应该对这种开拓精神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杨汝清(苇杭书院山长兼儒家文化研究院院长):读经活动从开始、扩展、深化,到现在的冷静反思,经过了一个很可贵的尝试和努力的过程。但当下很多人提出的读经没有必要,我认为是不妥的。

  读经活动发起之初,确实存在矫枉过正的行为。因为前期条件有限,只能强调跟读、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去反思、批评,并纠正,但如果进行大批判,这个行为本身又向另外一个角度偏离了。

  我总结了这些年读经活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过于偏颇。有些老师说要培养圣贤,但圣贤不是教出来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本身是一个伪命题。所以首先心态要正,不能盲目。

  第二,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让所有的孩子用相同的标准读古经,是拔苗助长。读的多而不能用,知识就是死的。所以要注意,读、解、行,只读不解是不行的,知道了还要理解,还要去践行,而这个行才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应该让读经回归教学体制,而非放任自流。很多民间倡导读经的人士,并不懂教育规律,却已经成为主流,这也是出现问题的最大原因。我们应该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进入师资队伍,或者让具备一定学养的人与民间机构互动,才能让读经活动真正脚踏实地,发挥正面作用。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关于读经问题,我一直有一些困惑。很早以前,我曾经看到过一套给儿童的经典传统读物,翻开第一部分就有《公羊传》。这个书我只稍微接触过一点,没有完全读透,让孩子读,更不合适。

  几年前扬州某大学经过研究,得出一种理念:让5至15岁的孩子把经典篇章背诵下来,就像装入一个硬盘,想用的时候再提取出来。这个理念我当时可以理解,但事后想,这些内容是否能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符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适不适合儿童发展?我拿不准,所以我既没有反对,也没有大力推广。

  关于读经的探索,至今差不多有十多年了,当下面对的问题就是,应不应该读。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很多不同意见,我个人认为,经者常也,还是要读的,而且要重点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进程既有“常”亦有“变”的认识,在孔子的思想中已有所表述。如《论语·为政》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里的“因”就是相因继承,可谓中国文化之“常”;而“损益”就是减损和增益,可谓中国文化之“变”。子张问,是否十世可知也?孔子自信地回答,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既有相因继承,又有损益发展,以后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说文》段注云“父子相继曰世”,一世为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进程既有“因”又有“损益”的认识,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辩证法的。

  在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间,中国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既有相因继承又有损益发展。而且,我们至今仍处在孔子所说的“百世”之内。所以,对于经典我们要进行传承和弘扬,否则就谈不上创新性和创造性地发展。

读经,不能只背不解

  张践(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社会上对读经问题的争议日益激烈,我觉得要不要读恐怕已经不是大问题,怎么读才是大问题。我们20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这一代人,在青少年的思想启蒙时期,接受的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先背了再说,不要理解。所以我本人对只读不解这种学习方法很反感。

  当然,我没有广泛调查,并不能确定这种方法是不是完全没用。很多民间人士发现,某些孩子在背诵了之后,精神面貌确实发生了改变。但我不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具有社会普遍性。作为儒学研究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孩子来读儒学经典。但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国学专业人才,所以大多数儿童学国学读经典,目的只是要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个意义上,选取一些经典让孩子学习、理解,才是读经的根本和深意,但再放大就过犹不及了。

  李存山:我不赞成完全恢复儒学的思维方式。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哲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肢解了经学,我们应该回到传统经学的路子。我不同意这种主张,我们对经书还是要有一点分析,不能只有经学思维方式,还是要有一些哲学思维方式。

  儒家文化的“常道”,是先秦儒家与秦后儒家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或主干,儒家文化的“常道”其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常道”。所以经典书中包含着“常道”,或者说较多的包含着“常道”。

  但正如经书里也包含哲学思想,但不全是哲学,那么经书里也不全都是“常道”,因此并非句句是真理。比如《礼记·内则》说:“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如果《礼记》里面句句是真理,那现在女子出门就必须得把头盖上了。从古至今,在思想观念方面,从经学的“权威真理”的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为广义的“哲学”或“学术”的思维方式。

  如何把读经和“哲学”或“学术”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至今仍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必须教给他们这种思维方式,即经书也免不了存在局限,一定要实事求是。正如王国维所言:“何则圣贤所以别真伪也。”

活动,须规范和引导

  方朝晖:经过多年发展,民间读经非常多样化,且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当下的关键是如何规范和引导读经活动。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人性原则。既然倡导读经要建立在人性原则基础之上,就要讲究读经的方法和方式。不能一味地向孩子灌输高大理想,而是要通过趣味化的讲解,使其更加生动,更容易理解。要明确,读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自觉、人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所谓的培育圣贤。如果不符合人性原则,这样的读经方法就需要淘汰或者检讨。

  第二,全面原则。当今时代与古代完全不同,古时候私塾里那种机械背诵的教育方法,是因为当时的知识结构单一,掌握四书五经等知识,几乎就可以实现社会理想。而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必须要强调,读经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为了读经而读经,也不是要为了圈层某个文化而读经。其实古人早已说过,读经应该和礼仪,甚至包括绘画、舞蹈、书法等结合在一起学习。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古代儿童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之前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洒扫是整理内务,应对即待人接物,进退即礼节,这就是从礼乐学术这些角度来讲的。所以全面原则是对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是从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出发的。

  第三,阶段性原则。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认为,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有些道理不可能完全理解,只能让其在记忆力最好的年纪先背诵下来。我理解王先生的话,但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启蒙读物,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要在幼小的时候就直接背四书五经。

  李存山:还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儿童读经要与现代学科教育相结合。我反对那种完全封闭式的、全日制的读经,这不适合儿童发展,也违背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读经并非孤立,比如宋代胡瑗的“明体达用”教学之法,就曾备受推崇。1896年《礼部议复整顿各省书院折》关于“定课程”有云:“宋胡瑗教授湖州,以经义、治事分为两斋,法最称善。宜仿其意分类为六……士之肄业者,或专攻一艺,或兼习数艺,各从其便。”分科教学或分科取士本,是宋代一部分教育家所实行过或所主张的。但是元代以后的科举只立“德行明经科”,又以八股文取士,这是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的教育体制的一大特点就是文、理、工分科教学,近代以后的中国学人绝大部分都是出自这种教育体制。现在反思起来,它所注重的是工具理性,主要传授的是实用知识,也就是它更重视“达用”,而在“明体”方面即在人文素质、道德修身的培养方面有所不足。

  所以如今,不应恢复旧制,不能取代现代教育制度。而应该让读经与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互补,或融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当它与现代教育制度融为一体,也就是实现了“明体达用”之学。

  (本报记者李苑整理)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51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