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国学发展的正道
2016/11/1 9:11:1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桂钿

  如何定义国学?对这一问题,人们的看法差别还比较大。有人认为国学应该是“中国学”的简称,国外也有说“汉学”的,因为主要以汉文字为载体。至于什么是“中国学”,有人认为就是中国的学术。

  对于什么是学术,也有许多定义。学术主要是思想理论形态的文化成果,不应将其泛化,不能什么都当作学术。例如,有人将民间习俗、风土人情以及其他各种技能都当作学术。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属于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学术,只有把它们作为学问来研究,其研究成果才可以成为学术。换句话说,民间习俗本身不是学术,但是研究民间习俗的民俗学就是学术,应属于国学范畴。

  有人说,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国学不仅有汉族的,还应该有其他民族的。这一观点应予支持。但是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国学?有的少数民族还没有文字,没有记载下来的学术成果,这样的民族有没有国学?这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藏医、藏传佛教可以看作是国学。简单地说,国学不只是汉文化,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也不能泛化。

  有人说儒家“六经”是国学的源头,这有一定道理。不过,儒家学说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虽然后代儒家吸收了其他各家的精华,但仍然不能取代其他各家的学问,不能说儒学就是国学的全部内容。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医家以及后来的佛教,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文化之间常有相互影响,但不可以归并合一。

  对国学首先要继承,要了解过去留下了什么学术成果、有哪些优秀成果,对优秀成果应大力继承。中国学术能存在几千年,自然是历代学者连续选择、继承、创新的结果。中国学术可以说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如果从有准确时间记载算起,到现在也有2000多年了。在文本记载上,不但有正史的“二十四史”,还有野史,有地方志,有关于人物的传记,有关于制度的通典,有关于事件的记事本末,有关于典籍的艺文志、经籍志等。在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艺术、科技等,涵盖广泛。其中许多内容多有教育意义,“善可为法,恶可为诫”。当然,继承国学不是重复,不是复古。继承是有选择的,要批判分析,然后才知道应该继承哪些。

  对国学还必须进行创新。对国学进行创新,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了,分析能力就可以提高,就可以分清精华与糟粕,即使面对糟粕也可以进行改造创新,努力化腐朽为神奇。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对现实又缺乏研究,对国学就可能会误用、乱用、滥用。对国学不能随便照搬照抄,研究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对国学进行创新需要有新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这就要求在借鉴古代智慧的同时关注当代现实,从而丰富和发展国学。不了解新时代,不研究现实,缺乏新视野,国学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传统与现实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这是国学发展的正道。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先秦儒学到了汉代有很大发展,汉唐主要是经学。进入宋代,义理之学受到重视,一直延续到明代。明代思想家开始提出一些怀疑,发出许多新见解,于是到了清代就重视考据学,将不清楚的问题尽量弄清楚。当今时代,发展国学更需要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形成越来越多的新成果,国学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强。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24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